胆管炎有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治疗包括根据药敏选抗生素抗感染,因胆道结石、蛔虫等致梗阻者用ERCP取石等解除梗阻,病情重不适合内镜者手术,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其特点。
一、胆管炎的症状
胆管炎主要有以下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可为持续性胀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这是由于胆管梗阻、炎症刺激胆管平滑肌收缩等原因导致。例如,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炎,结石移动刺激胆管会引发疼痛。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这是机体对炎症的免疫反应,炎症因子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所致。
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当胆管梗阻时,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黄疸,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现黄疸需特别关注是否为病理性黄疸相关病因,如胆道畸形等;成年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若发生胆管炎,黄疸表现可能与非孕期有所不同,但本质是胆红素代谢异常。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胆道疾病风险,进而引发胆管炎出现黄疸等表现,有胆道疾病病史者更易复发胆管炎出现相关症状。
二、胆管炎的治疗方法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常见的有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来控制感染,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及药物代谢特点,例如儿童患者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选择抗生素时要避免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用药剂量需调整。
解除胆管梗阻:对于因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引起胆管梗阻的情况,可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或驱虫等方法解除梗阻;对于病情较重、不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治疗方式选择上需综合考虑,比如长期酗酒者在手术前后需特别注意肝脏功能的保护等;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患者,在解除梗阻治疗前后需更好地控制血糖,以利于病情恢复。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胆管炎时,手术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优先考虑非手术方法解除梗阻,若必须手术则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