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什么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出生后1-3周出现,持续时间长。发病机制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有关,临床表现为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情况良好。诊断需排除其他黄疸原因,处理上轻-中度可增加喂养次数,高胆红素时可能暂停母乳喂养,预后良好,新生儿期易发生,男女性别无差异,母乳喂养新生儿易患,有家族史风险较高。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有关,例如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这种酶能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导致肠道重吸收增加,从而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在母乳喂养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除黄疸外,无其他明显异常症状,如精神反应好、吃奶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排除其他引起黄疸的常见原因,如溶血性黄疸(可通过血型、Coombs试验等鉴别)、感染性黄疸(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鉴别)、胆道闭锁(可通过超声等检查鉴别)等。同时,血清胆红素检测显示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非母乳性黄疸疾病进行区分,如前面提到的各种病理性黄疸类型,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
处理与预后
处理:对于轻-中度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暂停母乳喂养,可增加母乳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对于胆红素水平较高(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的情况,可能需要暂停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待胆红素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预后: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黄疸会逐渐自行消退,一般不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长期不良影响。少数严重的母乳性黄疸可能会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不同人群(年龄、性别等)相关情况
年龄方面: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期,尤其是出生后1-3周的新生儿。不同胎龄的新生儿都可能发生母乳性黄疸,但早产儿相对足月儿可能黄疸持续时间更长一些。
性别方面:男婴和女婴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概率无明显差异。
生活方式方面: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更容易发生母乳性黄疸,所以提倡母乳喂养,但要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若出现黄疸加重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病史方面:对于有母乳性黄疸家族史的新生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在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