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脑瘫症状
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黄疸易致脑瘫等后遗症,脑瘫有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及伴随智力、语言障碍、癫痫等症状,需密切监测新生儿黄疸,对有黄疸史小儿观察发育情况,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一、黄疸相关表现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而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黄疸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2.9mg/dl,早产儿>1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二、脑瘫相关表现
1.运动障碍
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时,患儿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肌张力降低时,肢体松软,如新生儿期表现为自发运动少,肌肉松弛,全身发软,哺乳困难等。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姿势异常,如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抬头困难;直立位时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等。
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小儿在相应月龄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运动发育里程碑,脑瘫患儿往往落后于同龄儿。例如,3个月不能抬头,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等。
2.姿势异常:由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等原因,患儿可出现多种异常姿势,如手常握拳,拇指内收,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样,头偏向一侧等。
3.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正常应在生后3-4个月消失的反射,脑瘫患儿仍存在;而正常小儿应出现的立直反射、平衡反射等可能延迟出现或不出现。
4.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约1/4的患儿智力正常,约1/2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约1/4的患儿有重度智力低下。
语言障碍:部分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如发音不清、失语等。
癫痫:约1/3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
对于新生儿黄疸,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对于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有溶血病史等),应尽早进行胆红素监测,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并进行干预,如光照疗法等,以降低发生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对于有黄疸病史的小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其运动、姿势、智力、语言等方面的发育情况,若发现发育落后等异常表现,应尽早带患儿到儿科或儿童康复科就诊,进行相关评估和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