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什么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的,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症状取决于黄疸程度和病因,可能伴有皮肤瘙痒、乏力、食欲减退等,严重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包括保肝、退黄、手术等。
一、分类
根据黄疸的发生原因,可将其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二、病因
1.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破坏过多,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先天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感染,如疟疾、败血症等。
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等。
其他,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2.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
肝内胆汁淤积,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
肝外胆管梗阻,如胆结石、胆管炎、胰腺癌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如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等。
肝外胆管梗阻,如胆总管结石、壶腹周围癌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Crigler-Najjar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Rotor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三、症状
黄疸的症状主要取决于黄疸的程度和病因。一般来说,黄疸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此外,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黄疸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抽搐、核黄疸等并发症。
四、诊断
黄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胆红素测定、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可用于明确黄疸的病因和部位。
五、治疗
黄疸的治疗主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溶血性黄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对于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等治疗;对于胆汁淤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可进行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取石术等。此外,还可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如退黄药物、止痒药物等。
总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对于黄疸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饮食和营养支持,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损伤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