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发病涉及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多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成年人更常见,儿童发病率上升,无绝对显著性别差异,长期久坐、缺乏锻炼、高热量高脂高糖饮食及有代谢性疾病、肥胖病史者易患,早期可能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表现,需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早期干预
发病相关因素
肥胖因素:肥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显著升高。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例如,有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25kg/m2的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明显高于BMI正常人群。
胰岛素抵抗因素: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作用减弱。此时,肝脏会过度合成脂肪,同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较为常见,这类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脂质代谢紊乱因素:脂质代谢紊乱可导致游离脂肪酸(FFA)转运至肝脏增多,而肝脏对FFA的氧化利用减少,从而促使脂肪在肝脏沉积。比如,高脂饮食会引起血脂异常,进而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人群分布特点
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在成年人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机体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等情况,从而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几率。不过,近年来儿童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与儿童肥胖率的增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密切相关。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上没有绝对的显著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细微差别,但总体而言,两者均可患病。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的人,能量消耗减少,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此外,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的人群,也会因营养过剩而使肝脏脂肪沉积增加。
病史方面:有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本身存在代谢紊乱的基础,更容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同时,有肥胖病史的人,由于体内脂肪含量过高,肝脏代谢负担加重,也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因此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