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患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多在出生1-2周出现,2-4周达高峰后渐退。通过监测胆红素水平、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原因来评估,处理上足月儿和早产儿均应继续母乳喂养、增加喂养次数、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低体重早产儿和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宝宝需更谨慎处理,大多宝宝母乳性黄疸可逐渐消退且不致长期不良影响。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与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多发生在纯母乳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通常在出生后1-2周出现,2-4周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有关。
二、母乳性黄疸的评估
1.胆红素水平监测: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清胆红素测定来监测宝宝的胆红素水平。如果胆红素水平不是特别高(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早产儿<205μmol/L),且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精神、吃奶正常,多考虑为母乳性黄疸。
2.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原因:需要排除感染、溶血、胆道闭锁等其他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病理性原因,可通过血常规、血型、肝功能、腹部B超等检查来进行排除。
三、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措施
1.继续母乳喂养
对于足月儿:如果胆红素水平不是很高,一般不需要中断母乳喂养。有研究表明,继续母乳喂养并不会导致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到需要干预的程度,而且母乳喂养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非常重要。
对于早产儿:也应在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前提下继续母乳喂养,但要注意观察宝宝的一般状况,如吃奶、精神等情况。
2.增加喂养次数:通过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可以促进宝宝的肠道蠕动,从而增加排便次数,有利于胆红素的排泄。一般建议每天喂养8-12次以上。
3.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根据宝宝的日龄和胆红素水平情况,定期到医院进行胆红素监测,一般足月儿可2-3天监测一次,早产儿可每天或隔天监测一次,以便及时了解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判断黄疸的进展。
四、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1.低体重早产儿:低体重早产儿由于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差,所以在母乳性黄疸的监测和处理上要更加谨慎。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胆红素水平,并且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体温、吃奶等情况,一旦发现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或宝宝出现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
2.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母乳性黄疸可能会对宝宝的病情产生一定影响。这时候需要在儿科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处理,既要关注黄疸情况,又要考虑基础疾病对宝宝整体状况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密切地监测和更个体化的处理方案。
总之,宝宝患母乳性黄疸时,家长不必过于惊慌,在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合理喂养,大多数宝宝的母乳性黄疸会逐渐消退,且不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长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