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患者有消化系统、全身及其他表现,消化系统有右下腹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增生型可触及腹部肿块;全身有低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消瘦乏力;其他有增生型可致肠梗阻,伴腹膜结核可有结核性腹膜炎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及处理有差异。
一、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因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餐时诱发,这是由于进餐引起胃肠反射或蠕动增加,刺激病变部位所致。疼痛可伴有便意,排便后部分缓解。儿童患者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述腹痛位置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难以明确指出疼痛部位,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
腹泻与便秘交替:溃疡型肠结核时,肠道黏膜有溃疡形成,导致腹泻,粪便多呈糊样,一般无脓血,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而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这是因为增生型肠结核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狭窄,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由于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腹泻可能更为频繁,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老年患者则可能因胃肠蠕动减慢等因素,便秘情况可能更需关注,要注意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等。
腹部肿块:增生型肠结核可触及腹部肿块,质地中等,比较固定,伴有轻至中度压痛。肿块多位于右下腹,是由于肠壁增厚和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观察腹部是否有异常包块,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老年患者自身感觉可能相对迟钝,更需要家人留意其腹部情况。
二、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有低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呈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之间,傍晚明显,清晨可恢复正常。发热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引起。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发热可能相对较常见,且体温波动可能更明显,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但要避免滥用药物;老年患者发热时要注意其身体耐受情况,及时就医明确发热原因。
消瘦、乏力: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机体消耗增加,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等表现。长期的消耗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儿童患者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老年患者则要注意营养支持,维持身体基本需求。
三、其他表现
肠梗阻: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是由于肠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使肠管增厚、僵硬,引起肠腔狭窄导致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等。儿童患者发生肠梗阻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紧急处理;老年患者肠梗阻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干预。
结核性腹膜炎表现:如果肠结核同时伴有腹膜结核,可出现结核性腹膜炎的表现,如腹壁柔韧感、腹水等。对于不同人群,如儿童和老年患者,出现这些表现时的处理和预后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