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并观察宝宝一般情况,胆红素在一定范围可继续母乳喂养,过高则暂停2-3天改人工喂养,早产儿需更谨慎处理,大多预后良好,少数严重可能致胆红素脑病,及时监测处理可降风险。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与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多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二、母乳性黄疸的观察与评估
1.胆红素水平监测:需定期监测宝宝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足月儿,若胆红素在221μmol/L(12.9mg/dl)以下,一般可继续母乳喂养;若胆红素超过257μmol/L(15mg/dl),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2-3天观察胆红素变化。对于早产儿,要根据其胎龄、日龄等综合评估胆红素水平来决定是否暂停母乳喂养。因为不同日龄和胎龄的早产儿胆红素耐受量不同,过高的胆红素可能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
2.宝宝一般情况观察: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肤色变化等。若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吃奶正常,精神反应佳,多提示母乳性黄疸病情相对稳定;若宝宝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严重疾病。
三、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措施
1.继续母乳喂养的情况:当宝宝胆红素水平在可继续母乳喂养的范围内时,应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有益,而且有研究表明,继续母乳喂养有助于胆红素的排泄。不过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乳汁,可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肠道蠕动,利于胆红素排出。
2.暂停母乳喂养的情况:当宝宝胆红素水平较高,达到暂停母乳喂养标准时,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改为人工喂养。暂停期间,母亲要按时挤奶,维持乳汁分泌,以保证后续能够继续母乳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期间需密切关注宝宝胆红素下降情况,一般暂停母乳喂养2-3天后,胆红素多会有明显下降。
四、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发生母乳性黄疸时更要谨慎处理。在监测胆红素水平时要更加频繁,根据具体胆红素情况严格决定是否暂停母乳喂养,同时要加强对早产儿体温、呼吸等一般情况的观察,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暂停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时要注意喂养器具的保暖等,防止早产儿出现低体温等情况。
2.足月儿:足月儿相对早产儿器官发育较成熟,但也需关注其胆红素变化,在继续或暂停母乳喂养过程中,要保证宝宝营养摄入,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和吃奶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就医。
五、母乳性黄疸的预后
大多数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胆红素会逐渐消退,一般不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造成长期不良影响。但少数严重的母乳性黄疸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不过通过及时监测和正确处理,这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可以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