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病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有发热、咽峡部疱疹溃疡等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预防需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病原体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此外,肠道病毒71型等也可导致该病,这些病毒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部分患儿可伴有寒战,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2-4天,但也有个别患儿发热时间稍长。不同年龄的小儿,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幼儿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除了高热外,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而年长儿相对能较好地表达不适,但高热仍会对其整体状态产生影响。
2.咽峡部症状:咽部充血,在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及腭舌弓等部位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1-2日后疱疹破溃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溃疡周围黏膜呈鲜红色。患儿常因咽痛而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尤其是婴幼儿,拒食情况较为明显,这与咽部疼痛导致吞咽困难有关。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查看患儿的发热情况以及咽峡部的疱疹、溃疡表现来初步怀疑该病。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大致类型,但不能仅依靠血常规确诊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病毒学检查:可以通过咽拭子或粪便中分离出肠道病毒,或者通过血清学检查发现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这对于明确病原体有重要意义,但一般在临床诊断中,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即可初步诊断,病毒学检查多用于科研或进一步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等。对于发热的小儿,需根据其体温及整体状况进行护理,低龄儿童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发生惊厥等情况,因为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
2.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退热,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安全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退热方式,且要注意药物对低龄儿童的禁忌等情况。针对咽峡部疼痛,可适当给予缓解症状的药物,但应谨慎选择适合小儿的药物剂型等。
3.抗病毒治疗:目前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如果是肠道病毒71型等特殊类型病毒感染,可能需要根据病情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相应处理。
五、预防措施
1.隔离传染源: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抵抗力较低的小儿,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另外,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预防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但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未来可能会有相关疫苗问世来更好地预防该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