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
母乳性黄疸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肠肝循环增加、母乳中特殊成分影响、婴儿个体差异(酶系统发育不完善、遗传因素)以及喂养情况、光照因素等影响,如婴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加重肝肠循环,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遗传因素有影响,喂养不足致胎便排出延迟加重黄疸,光照不足影响胆红素排泄等。
一、胆红素代谢特点相关因素
(一)肠肝循环增加
婴儿出生后,肠道内存在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它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得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加重肝肠循环,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母乳性黄疸。这种情况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周较为常见,与婴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相对较高有关,不同性别婴儿在这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主要与自身肠道生理状态相关。
(二)母乳中特殊成分影响
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例如,母乳中的脂肪酶可能会影响脂肪酸的代谢,进而间接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还有研究发现母乳中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可能对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不同生活方式下,如母乳喂养频率、喂养量等可能会影响母乳中这些成分的含量及对婴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程度,有母乳喂养习惯的婴儿相对更易受母乳中这些成分的影响。
二、婴儿个体差异因素
(一)酶系统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肝脏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较低,该酶是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关键酶。由于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胆红素的结合过程受到限制,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这是引发母乳性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月龄的婴儿酶系统发育程度不同,出生后前几周酶活性相对更低,随着月龄增长逐渐完善,早产儿相对足月儿酶系统发育更不完善,更易出现母乳性黄疸相关情况。
(二)遗传因素影响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与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有关。例如,存在特定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的功能或表达,从而增加婴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风险。有家族中曾有婴儿出现母乳性黄疸情况的家庭,其婴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遗传易感性相对较高,但遗传因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还需结合其他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
三、其他相关因素
(一)喂养情况影响
母乳喂养量不足时,婴儿摄入的母乳量少,会导致胎便排出延迟,而胎便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胎便排出延迟会使肠道内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加重母乳性黄疸。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保证足够的喂养量非常重要,不同体重、不同日龄的婴儿喂养量需求不同,一般按需喂养,确保婴儿每日有足够的奶量摄入以促进胎便排出,降低母乳性黄疸发生风险。
(二)光照因素影响
婴儿皮肤中的胆红素可以通过光照作用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如果婴儿所处环境光照不足,会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增加母乳性黄疸发生或加重的风险。在婴儿护理中,应保证婴儿有适当的光照接触,但要注意避免强光直射眼睛等敏感部位,不同季节、不同居住环境光照条件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婴儿的光照接触情况,以促进胆红素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