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是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等药物引发的鼻黏膜慢性中毒反应性炎症,病因包括药物因素(鼻腔减充血剂、全身用药),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加重的鼻塞、鼻黏膜改变等,诊断需采集病史、鼻内镜检查并与其他疾病鉴别,预防要遵医嘱避免长期用鼻腔减充血剂,处理是停用相关药物并针对性治疗鼻黏膜炎症,儿童处理需更谨慎
一、病因
1.药物因素
鼻腔减充血剂:如萘甲唑啉(滴鼻净)、麻黄碱滴鼻液等。这类药物通过收缩鼻黏膜血管来缓解鼻塞,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鼻黏膜反跳性充血,引起药物性鼻炎。其作用机制是药物使鼻黏膜血管平滑肌收缩,初期减轻鼻塞,但长期使用后,血管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反而会使血管扩张,鼻黏膜肿胀加重。从年龄角度看,所有年龄段都可能因不当使用此类药物而患病,但儿童由于鼻腔黏膜更娇嫩,更易受药物影响;从生活方式看,长期依赖滴鼻药缓解鼻塞的人群风险更高;有鼻部基础疾病史的人,在使用药物时也更易诱发药物性鼻炎。
全身用药:一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也可能与药物性鼻炎的发生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某些降压药可能通过影响血管运动神经等机制,间接导致鼻黏膜血管状态改变,从而引发药物性鼻炎。
二、临床表现
1.鼻塞:鼻塞呈进行性加重,使用原来有效的减充血剂效果逐渐变差,患者需要不断增加药物使用频率和剂量来缓解鼻塞。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时鼻塞影响睡眠、吃奶等;成年人则主要是日常活动中鼻塞带来的不适。
2.鼻黏膜改变:鼻黏膜初始可为充血状,长期用药后可变为暗红色,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对血管收缩剂反应差。在病史方面,有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等相关药物的病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包括使用药物的种类、频率、持续时间等。这对于判断是否为药物性鼻炎至关重要,比如患者是否长期每日多次使用鼻腔减充血剂滴鼻等情况。
2.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以观察鼻黏膜的具体形态,如是否有充血、肿胀、颜色改变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药物性鼻炎。
3.与其他疾病鉴别:需要与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疾病相鉴别。例如,变应性鼻炎有明显的过敏诱因,如接触花粉、尘螨等,鼻黏膜表现和药物性鼻炎有一定区别,通过病史和相关检查可以进行区分。
四、预防与处理
1.预防
对于需要使用鼻腔减充血剂的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长期连续使用。一般连续使用不应超过7天。儿童使用此类药物更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小剂量使用。从生活方式角度,要教育患者不要自行长期依赖滴鼻药缓解鼻塞,应积极寻找鼻塞的原发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处理
一旦确诊药物性鼻炎,首先要立即停用相关的致药物性鼻炎的药物。对于全身用药相关的药物性鼻炎,需要根据患者整体病情,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调整其他药物。然后针对鼻黏膜的炎症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改善鼻黏膜炎症状态,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患者情况不同,要综合考虑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在处理时更要格外谨慎,密切关注鼻黏膜恢复情况以及全身的反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