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镜等多种手段全面评估,临床表现有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大便隐血试验等,胃镜是诊断首选且宜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还有X线钡餐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其他检查,不同人群需考虑自身特点来准确诊断并治疗
一、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最特征性的表现是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也可无呕血仅有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如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呕血多呈咖啡色,是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所致;黑便呈柏油样,是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上消化道出血时呕血或黑便的表现可能因出血量不同而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因出血量多而迅速出现休克等严重表现。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即使出血量不是很大也可能较快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需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变化,一般在出血3-4小时后才出现贫血表现,表现为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等。白细胞计数在出血后可升高,一般不超过15×10/L,出血停止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对于儿童,需要根据其年龄和正常参考值范围来判断血常规变化的意义,比如婴幼儿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与成人不同,出血后白细胞升高情况也需结合具体年龄分析。
2.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5-10ml时,大便隐血试验即可呈阳性。但需要注意排除饮食等因素的干扰,如近期食用动物血、肝脏等可导致假阳性结果。
三、胃镜检查
1.检查时机: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部位的首选方法,一般建议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因为此时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改变较轻,容易发现病变。对于一些病情稳定的患者,也可适当推迟检查时间,但不宜过久。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儿童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选择合适的内镜,操作过程中要更加轻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
2.检查意义: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溃疡、糜烂、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还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活检等操作,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四、其他检查
1.X线钡餐检查:一般用于胃镜检查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检查时间宜在出血停止后数天进行。主要是观察消化道的形态、轮廓等情况,对于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溃疡等有一定帮助,但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不如胃镜。
2.放射性核素扫描:利用核素标记红细胞,观察其在消化道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出血部位,适用于内镜检查阴性、持续少量出血的患者。但该检查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相对有限,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总之,判断是否为上消化道出血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镜等多种检查手段来进行全面评估,不同人群在判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以准确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