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抗体破坏胎儿红细胞致胆红素积聚引发的疾病。病因主要有ABO和Rh血型不合。临床表现为黄疸早且迅速加重、贫血、肝脾肿大。诊断依靠血型、血清学、血常规及胆红素测定。治疗有光照、药物、换血疗法。预防包括产前检查和孕期干预。对患儿及家属提示要密切观察黄疸、遵医嘱治疗、加强护理。
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定义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分解,产生大量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从而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一种疾病。常见的母婴血型不合类型有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
二、病因
1.ABO血型不合:多发生在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的情况。O型血母亲体内含有抗A和抗B抗体,当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A或B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
2.Rh血型不合:Rh阴性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再次妊娠时,若胎儿仍为Rh阳性,母体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
三、临床表现
1.黄疸:黄疸出现早,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
2.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导致贫血,严重程度不一,部分患儿可出现重度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
3.肝脾肿大:由于髓外造血,部分患儿可出现肝脾肿大。严重时可能影响肝脏和脾脏的正常功能。
四、诊断
1.血型检查:检查母亲和新生儿的血型,确定是否存在血型不合。
2.血清学检查:检测母亲血清中是否存在与胎儿红细胞抗原相应的抗体,如抗A、抗B抗体或抗Rh抗体等。
3.血常规:了解患儿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评估贫血程度。
4.胆红素测定: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确定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五、治疗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2.药物治疗:可使用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药物。白蛋白可结合游离胆红素,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肝酶诱导剂可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
3.换血疗法:对于严重溶血、高胆红素血症,光照疗法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换血疗法。通过换出患儿体内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纠正贫血,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六、预防
1.产前检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血型检查和抗体筛查,尤其是有流产、输血史的孕妇。若发现血型不合,应密切监测抗体水平变化。
2.孕期干预:对于Rh血型不合的孕妇,在妊娠28周左右可进行预防性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减少母体产生抗Rh抗体的风险。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儿及其家属,需注意以下几点:
1.密切观察黄疸变化:家长要密切关注患儿皮肤黄染程度、范围及进展情况,若黄疸加重或出现精神萎靡、拒奶、抽搐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这是因为黄疸加重可能提示病情进展,而精神等异常表现可能是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2.遵医嘱治疗: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或换血疗法等。光照疗法时,要注意保护患儿眼睛和会阴部,避免光线损伤。药物治疗需确保按时、按量给药,以保证治疗效果。换血疗法后,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如感染、出血等。
3.加强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合理喂养,保证营养摄入,以促进患儿恢复。对于贫血严重的患儿,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