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是常见类型,累及眼外肌,有眼睑下垂、复视等表现,发病与自身免疫异常、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有关,诊断靠新斯的明试验、重复神经电刺激、血清抗体检测,需与动眼神经麻痹、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鉴别,治疗包括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胸腺治疗等,儿童患者治疗需关注不良反应与生长指标等。
一、定义
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是重症肌无力(MG)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累及眼外肌,表现为眼部肌肉无力的一组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眼睑下垂:多为一侧,也可两侧交替出现,轻者表现为上睑提肌功能部分丧失,上睑遮盖部分瞳孔,重者上睑完全遮盖瞳孔,影响视力。例如,患者可能早晨起床时眼睑下垂不明显,但下午或劳累后逐渐加重。
2.复视:因眼外肌麻痹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出现视物重影。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复视,可能表现为歪头、斜颈等代偿性姿势,以试图改善复视带来的不适。
三、发病机制
1.自身免疫异常:患者体内存在针对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AChR结合,导致AChR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研究表明,约80%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ChR抗体。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具有特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的人群更容易发病。
2.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正常情况下,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ACh),ACh与突触后膜的AChR结合,引起肌肉收缩。而在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患者中,由于AChR数量减少和功能受损,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受到阻碍,导致肌肉无力。
四、诊断方法
1.新斯的明试验:新斯的明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突触间隙ACh含量,从而改善肌无力症状。方法为肌内注射新斯的明,注射前和注射后一定时间(如10、20、30分钟)分别观察眼睑下垂、眼球运动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若注射后症状明显减轻,则支持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但儿童患者在进行该试验时需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腹痛、腹泻等。
2.重复神经电刺激:采用低频(2-3Hz)和高频(10Hz以上)重复刺激周围神经,记录相应肌肉的动作电位幅度。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低频重复刺激时动作电位幅度递减10%以上,高频重复刺激时无明显递增。该检查对重症肌无力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在眼肌型患者中,部分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3.血清抗体检测:除AChR抗体外,还可检测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抗体等。AChR抗体在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阳性率约为50%-60%,MuSK抗体阳性多见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但在眼肌型中也有少量报道。
五、鉴别诊断
1.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可导致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但多有明确病因,如颅内动脉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一般无晨轻暮重的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阴性。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鉴别。例如,颅内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头颅CTA或MRA可发现动脉瘤。
2.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多为遗传性疾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眼外肌麻痹,一般无晨轻暮重,血清AChR抗体阴性。通过基因检测等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1.胆碱酯酶抑制剂:常用药物如新斯的明等,可改善肌无力症状,但不能改变疾病的自身免疫进程。儿童患者使用时需严格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较重或对胆碱酯酶抑制剂反应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硫唑嘌呤等。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儿童患者生长发育受影响等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硫唑嘌呤可能会导致骨髓抑制等,需定期检查血常规。
3.胸腺治疗:约7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异常,如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对于伴有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可考虑胸腺切除手术。儿童患者进行胸腺切除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