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办
胆汁淤积性黄疸需明确病因诊断,包括初步筛查(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进一步检查(影像学、肝活检等);针对不同病因有相应治疗原则,如胆道梗阻性胆汁淤积分良性和恶性分别处理,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根据病因如药物性、病毒性等进行对应治疗;还需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瘙痒处理、预防并发症;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需个体化对待及综合考量相关情况。
一、明确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诊断
1.初步筛查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用药史(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导致药物性胆汁淤积)、既往肝胆疾病史、家族史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皮肤巩膜黄染程度、有无肝脾肿大等体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凝血功能检查,部分患者可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2.进一步检查
根据初步检查结果选择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肝脏、胆囊、胆管等结构有无异常,如胆管扩张提示可能存在胆道梗阻;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有助于发现胆道结石、肿瘤等导致胆道梗阻的病变;肝活检是明确病因的重要手段,可通过病理检查了解肝细胞损伤、胆管病变等情况,但需权衡其创伤风险,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
二、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原则
1.胆道梗阻性胆汁淤积
良性胆道梗阻:如胆道结石引起的梗阻,可根据结石情况选择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或外科手术取石,解除胆道梗阻后,胆汁淤积情况多可改善。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早期(出生后2个月内)行葛西(Kasai)手术可重建胆汁引流,部分患儿可改善预后,但晚期患儿可能需要肝移植。
恶性胆道梗阻:如胆管癌等引起的梗阻,可考虑放置胆道支架缓解梗阻,同时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评估身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肝细胞性胆汁淤积
药物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首先停用可疑药物,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胆汁淤积情况可逐渐缓解,同时可给予利胆药物辅助治疗,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胆汁淤积的药物,选择替代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病毒性肝炎相关胆汁淤积:如乙肝、丙肝等引起的肝细胞性胆汁淤积,需根据病毒类型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如乙肝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抗病毒,丙肝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同时进行保肝利胆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儿童病毒性肝炎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抗病毒药物及剂量,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变化。
三、对症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于黄疸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受影响,需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阶段提供合适的营养配方,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2.瘙痒的处理
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缓解瘙痒症状,对于严重瘙痒患者,还可考虑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对症处理,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需谨慎选择药物及评估用药风险。
3.预防并发症
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等药物,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如出现意识改变、行为异常等,需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等变化。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个体化,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儿童,手术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早期手术可提高预后;在药物使用上,要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计算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肝肾功能的药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2.老年患者
老年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如对于胆道梗阻的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较大手术,可优先考虑放置胆道支架等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3.孕妇患者
孕妇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需谨慎用药,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首先明确病因,如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主要治疗目的是缓解瘙痒症状、延长孕周、改善胎儿预后,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如胎心率、胎动等,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以保障孕妇和胎儿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