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预防针有用吗
癌症预防针主要有针对HPV的疫苗和针对HBV的疫苗,HPV疫苗可防HPV感染引发的宫颈癌等,不同价型覆盖亚型不同,适用未性行为人群,接种后能降相关癌症发病风险;HBV疫苗可防乙肝病毒感染降肝癌风险,适用于未感染人群,接种后多数人能产生有效抗体。两者都有有效性证据,不同人群接种各有注意事项,接种前需了解相关信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癌症预防针的定义及常见类型
癌症预防针一般指的是预防性疫苗,目前针对癌症的预防性疫苗主要有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疫苗以及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疫苗。HPV疫苗可预防由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等癌症,HBV疫苗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进而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一)HPV疫苗
1.作用机制:HPV疫苗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抵御HPV的感染。不同类型的HPV疫苗覆盖的HPV亚型有所不同,二价HPV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18型,这两种亚型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亚型;四价HPV疫苗除了针对HPV16和18型外,还针对HPV6和11型,后两者虽然不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亚型,但与生殖器疣相关;九价HPV疫苗则在四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HPV31、33、45、52、58型的覆盖,能预防更多亚型的HPV感染。
2.适用人群及效果:HPV疫苗的适用人群主要是尚未发生性行为的女性和男性。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接种HPV疫苗后能显著降低相应HPV亚型感染的发生率,进而降低由HPV感染引发的宫颈癌等相关癌症的发病风险。例如,接种二价HPV疫苗的女性,在接种后数年的随访中发现,其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二)HBV疫苗
1.作用机制:HBV疫苗接种后,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当乙肝病毒入侵时,抗体可以与之结合,从而清除病毒,避免乙肝病毒在体内持续感染,减少因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导致的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2.适用人群及效果:HBV疫苗适用于所有未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包括新生儿、儿童和成年人。新生儿接种HBV疫苗是预防乙肝及相关肝癌的重要措施,全程接种HBV疫苗后,多数人能够产生有效的乙肝表面抗体,保护率可达到90%以上,大大降低了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进而降低了肝癌的发病风险。
二、癌症预防针的有效性体现
(一)HPV疫苗的有效性证据
多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了HPV疫苗的有效性。以九价HPV疫苗为例,在全球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接种九价HPV疫苗的人群中,针对其覆盖的HPV亚型相关的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CIN2+)的保护效力超过90%。对于已经感染过部分HPV亚型的人群,接种疫苗仍然可以对未感染的亚型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清除体内已有的部分HPV亚型感染。
(二)HBV疫苗的有效性证据
全球范围内广泛的接种HBV疫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乙肝高发地区,通过新生儿接种HBV疫苗,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大幅下降。例如,我国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后,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从1992年的约9.67%下降到2014年的0.32%,显著降低了肝癌的发病基础。
三、不同人群接种癌症预防针的注意事项
(一)HPV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1.女性人群:
处于生理期的女性可以正常接种HPV疫苗,一般不会对疫苗效果产生明显影响,但部分女性接种后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适,如局部疼痛、红肿等,通常可自行缓解。
有性生活的女性在接种HPV疫苗前,建议进行HPV和TCT(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筛查,即使接种了疫苗,也不能替代常规的宫颈癌筛查。
孕妇不建议接种HPV疫苗,如果接种后发现怀孕,应暂停后续接种,待分娩后再继续完成接种程序。
2.男性人群:男性接种HPV疫苗时,需注意自身是否对疫苗成分过敏等情况。男性接种HPV疫苗主要是为了预防由HPV感染引起的肛门癌、阴茎癌等,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与女性类似,如接种后观察局部反应等。
(二)HBV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1.新生儿人群:新生儿出生后应尽快接种第一针HBV疫苗,最好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同时,要确保母亲没有乙肝病毒感染,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在接种HBV疫苗的同时,还需要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
2.儿童和成年人人群:接种HBV疫苗前,需要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以确定是否已经感染乙肝病毒或是否具有免疫力。对于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已经康复的人群,接种HBV疫苗一般不需要再接种,但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较低,可根据情况加强接种。对于患有急性严重发热疾病的人群,应暂缓接种,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接种。
总之,癌症预防针对于预防相应病毒感染相关的癌症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癌症预防针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人群,在接种前应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