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临床表现及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具体为:一是呕血与黑便,胃内积血250300毫升可呕血,颜色因出血速度和停留时间而异,不同年龄、性别及有特定病史者情况有别,每日出血5070毫升以上出现黑便,生活不规律和肝硬化患者表现更明显;二是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大、快时会有头晕等症状,严重者精神异常,体征有皮肤苍白等,不同年龄和有心血管病史者情况不同;三是贫血相关表现,急性失血34小时后出现贫血,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不同人群受影响有差异;四是发热,多数患者24小时内低热,不同年龄段和有慢性肺部疾病者发热表现不同;五是氮质血症,包括肠源性和肾前性,不同肾功能和年龄人群情况有别。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需特别关注,生活中应保持规律生活减少诱因。
一、呕血与黑便
1.呕血:上消化道出血后,当胃内积血达到250300毫升时可引起呕血。若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呕出的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胃酸作用后,呕出物可呈咖啡渣样。一般来说,年轻人出血速度可能相对较快,因为其身体机能代谢旺盛,血管弹性较好,出血时血流动力较强。而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也可能较弱,出血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但速度不一定很快。男性可能因生活中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较为常见,导致胃黏膜损伤出血,从而出现呕血情况;女性在孕期可能因妊娠反应剧烈,引起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导致呕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当溃疡侵蚀血管时易发生呕血。
2.黑便:上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经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且由于表面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样便。每日出血量在5070毫升以上可出现黑便。对于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的人群,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影响肠道对血液的处理和粪便的形成,使黑便表现更为明显。患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血量往往较大,黑便可能更为显著且持续时间长。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症状: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黑矇或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等表现。急性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年轻人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好,可能在出血早期症状表现不如老年人明显,但一旦出现失代偿,病情进展可能较快。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储备下降,更易出现失血性休克,且恢复较慢。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本身心脏功能较差,出血后心脏负担加重,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2.体征:患者可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血压下降程度与出血量相关,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较基础血压下降25%以上,提示有休克存在。对于长期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平时血压较高,出血后血压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左右,但实际上已处于相对低血压状态,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三、贫血相关表现
1.急性失血后贫血:在出血早期,由于血管及脾脏代偿性收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一般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出血后2472小时血液稀释到最大限度。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对其神经系统发育影响较大,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孕妇本身需要为胎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上消化道出血导致贫血后,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2.慢性失血后贫血:长期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可导致慢性缺铁性贫血,患者除有一般贫血症状外,还可出现异食癖、反甲(匙状甲)等特殊表现。对于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素食的人群,本身铁摄入可能不足,上消化道出血后更易加重缺铁性贫血。
四、发热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发热机制可能与循环血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容易出现高热惊厥。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能力差,发热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出血后抵抗力下降,更易合并肺部感染,导致发热持续时间延长或体温更高。
五、氮质血症
1.肠源性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的蛋白质在肠道被分解吸收,使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到高峰,大多不超过14.3mmol/L,34天恢复正常。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食欲不振、恶心等表现。对于平时肾功能较差的患者,如患有慢性肾病的人群,出血后氮质血症可能更为明显,恢复时间也可能延长。
2.肾前性氮质血症: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引起血尿素氮升高。在纠正低血压、休克后,血尿素氮可迅速降至正常。如果休克持续时间较长,可导致急性肾损伤,血尿素氮持续升高。老年人肾脏储备功能差,更容易发生肾前性氮质血症及急性肾损伤。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面色、有无哭闹不安等情况,及时就医。孕妇上消化道出血时,不仅要关注自身病情,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方法。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出血后病情更为复杂,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病情相互影响加重。生活中,应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戒烟限酒,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