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区别
急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急性胰腺炎多因胰腺消化酶激活等致自身消化,轻症多保守治疗预后较好,重症预后差;胰腺癌病因复杂,早期症状不典型,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总体预后差,不同人群患病及预后有不同影响
一、发病机制方面
急性胰腺炎:多因各种原因导致胰腺消化酶被激活,自身消化胰腺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常见诱因有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道感染等)、大量饮酒、暴饮暴食等。例如,胆道结石可引起胆总管梗阻,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促使胰酶活化引发急性胰腺炎,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胰酶的异常激活导致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密切相关,这一过程有大量的酶学研究作为依据,通过对胰腺组织中酶活性变化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等证实。
胰腺癌:病因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遗传因素方面,如BRCA1/2等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包括长期吸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并芘等)、慢性胰腺炎长期刺激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等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失控,进而形成肿瘤。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表达异常等分子机制,例如K-ras基因的突变在胰腺癌中较为常见等。
二、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胰腺炎:
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剧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较轻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病情较重时,呕吐频繁,可吐出胆汁或血性物。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一般为中度发热,若出现高热则需警惕合并感染。
体征:腹部可有压痛,轻症时压痛可局限于上腹部,重症时可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如腹肌紧张、反跳痛等,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若出现腹腔积液,可伴有移动性浊音阳性等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淀粉酶、脂肪酶显著升高,这是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重要指标,一般血淀粉酶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持续3-5天恢复正常;脂肪酶升高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胰腺癌:
症状: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钻痛等,且疼痛逐渐加重。患者可出现黄疸,多为进行性加重的阻塞性黄疸,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等表现。还可出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导致。部分患者可触及上腹部肿块,质硬、固定。
体征:黄疸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腹部查体可能触及肿大的胆囊(Courvoisier征),若肿瘤转移至其他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肿瘤标志物CA19-9等可显著升高,但CA19-9升高并非胰腺癌所特有,其他疾病如胆道梗阻等也可能引起其升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方面
急性胰腺炎: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情况,但对于轻度胰腺炎可能显示不明显,且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胰腺周围渗出情况、有无坏死等。轻症急性胰腺炎可见胰腺轻度肿大;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见胰腺明显肿大、轮廓不清、胰周渗出明显,甚至可出现胰腺坏死、脓肿等并发症,增强CT有助于判断胰腺坏死程度等。
胰腺癌: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表现为胰腺局部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等,但对于较小的胰腺癌可能漏诊。
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胰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等。胰腺癌在CT上多表现为胰腺局限性肿块,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于胰腺癌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MRCP可清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形态,有助于判断胆道梗阻的部位和原因,MRI对于胰腺肿瘤的软组织分辨力较高,能更准确地评估肿瘤范围等。
四、治疗方面
急性胰腺炎:
轻症急性胰腺炎: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抑制胰酶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给予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等。
重症急性胰腺炎:除上述保守治疗措施外,可能需要进行重症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若出现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
胰腺癌:
手术治疗: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可切除的胰腺癌,应争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但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
非手术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化疗可选用吉西他滨等药物;放疗可用于缓解疼痛、局部控制肿瘤等;靶向治疗如针对EGFR、VEGFR等靶点的药物也在研究和应用中。
五、预后方面
急性胰腺炎:轻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可在1-2周内康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即使存活也可能遗留胰腺功能不全等后遗症。
胰腺癌:胰腺癌总体预后较差,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即使接受手术治疗,复发转移率也较高,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但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提高、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部分患者的预后也有所改善。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更容易患急性胰腺炎;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年龄较大的人群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多的耐受性等问题,需要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各器官功能等因素。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处理相关疾病时需格外注意,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儿童患急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相对少见,但一旦患病,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更加精细的护理和治疗方案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