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溃疡型肠结核
溃疡型肠结核是肠结核常见类型,病因主要是人型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感染途径多样;病理表现为肠壁淋巴组织结核结节融合干酪样坏死破溃成溃疡,愈合可致肠腔狭窄;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便秘等)、全身结核毒血症状及腹部体征;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PPD试验、粪便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及检查等,需与克罗恩病、右侧结肠癌等鉴别;治疗包括抗结核化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菌: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少数地区也可因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后,人体的免疫状态会影响病变的发展。如果感染菌量多、毒力强,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肠功能紊乱导致局部抵抗力削弱时,就容易引发溃疡型肠结核。
感染途径:多因吞咽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而引起,常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另外,血行播散也可引起溃疡型肠结核,多见于粟粒型肺结核;腹腔内结核病灶如女性生殖器官结核直接蔓延至肠道,也可导致本病。
二、病理表现
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肠道后,首先在肠壁淋巴组织内引起结核结节,之后结节逐渐融合并发生干酪样坏死,破溃后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深浅不一,可呈横行、斜行等,其基底有干酪样坏死物,底部的血管多有闭塞。溃疡愈合后可因瘢痕形成和纤维组织收缩引起肠腔狭窄。
三、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疼痛性质一般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餐时诱发,常伴有便意,排便后可稍有缓解。这是因为进餐引起胃肠反射或肠内容物通过病变部位,刺激病变肠段导致痉挛或蠕动增强。
腹泻与便秘:溃疡型肠结核常伴有腹泻,粪便多为糊样,一般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腹泻是由于肠黏膜炎症和溃疡使肠蠕动加速,肠排空过快,以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有时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这与病变肠段的功能状态有关。
全身症状:常有结核毒血症表现,如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如皮肤干燥、面色苍白等。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等情况。
腹部体征: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有时可触及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比较固定,质地中等,伴有轻至中度压痛。
四、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患者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可增高。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多明显增快,可作为评估结核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强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阴性也不能排除本病,因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能出现假阴性。
粪便检查:粪便涂片找抗酸杆菌阳性率低,若粪便浓缩找抗酸杆菌,阳性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造影: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溃疡型肠结核,钡剂于病变肠段呈现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的上、下肠段则钡剂充盈良好,称为X线钡影跳跃征象。病变肠段如能充盈,可见黏膜皱襞粗乱、肠壁边缘不规则,有时呈锯齿状。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全结肠和回肠末端,能发现病变部位并取活检。溃疡型肠结核的结肠镜下表现为回盲部或其他肠段的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呈鼠咬状,底部有灰白色渗出物,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之间黏膜外观正常。活检如能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具有确诊意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有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病史,出现上述消化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PPD试验等)、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造影、结肠镜等)以及活检结果综合诊断。
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本病的临床表现、X线及结肠镜检查所见有时与肠结核相似,但克罗恩病无肺结核或其他肠外结核证据,抗结核治疗无效,而结肠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特征性表现,活检多无干酪样坏死。
右侧结肠癌:发病年龄一般较大,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无结核毒血症表现,病情进行性发展。X线钡剂造影可见肠腔狭窄、充盈缺损等,结肠镜及活检可明确诊断。
阿米巴病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既往有相应感染病史,粪便检查可发现有关病原体,脓血便常见,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活检可发现相应病原体或特异性病变。
六、治疗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的原则。具体用药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肝肾功能等情况由医生制定。
对症治疗:对于腹痛明显者可适当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等,但要注意避免导致肠扩张。有腹泻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对于存在营养不良、贫血的患者,可适当补充营养物质、纠正贫血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肠穿孔、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的患者。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如肠段切除吻合术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患肠结核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儿童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同时,要保证儿童的营养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抗结核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所以用药剂量需要根据肝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肝损害、胃肠道反应等。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女性患肠结核时,抗结核治疗需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一些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异烟肼可能导致胎儿周围神经病变等。所以在选择抗结核药物时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组合,并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这类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药物主要通过肝肾功能代谢,肝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并且要加强对肝肾功能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肝肾功能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