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脑深部的基底核区和脑桥等部位,基底核区因供应的穿通动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年龄、高血压、不良生活方式等易发病,脑桥部位小血管也易因多种因素出现病变致其发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等均影响其发生风险。
一、基底核区相关情况
基底核区包含多个结构,其中豆状核、尾状核等部位较为常见。从解剖学角度来看,供应这些区域的穿通动脉容易发生病变。这些穿通动脉大多是从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血管以直角分出,在血流动力学上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出现动脉硬化、狭窄等病变,进而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在基底核区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高血压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的发展,使得基底核区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几率大幅升高。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血管损伤,增加基底核区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
二、脑桥部位相关情况
脑桥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常见发生部位。脑桥内的小血管同样面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容易出现缺血、梗死等病变。在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有所不同。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进脑桥部位小血管病变,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对脑桥部位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总之,腔隙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基底核区和脑桥等脑深部的小血管分布区域,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