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和脑梗塞的区别有哪些
脑梗死与脑梗塞本质相同,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发病机制是脑血管堵塞使脑组织失血坏死,有基础疾病、年龄大等是风险因素;临床表现有口角歪斜等多种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病史采集等检查,头颅MRI对早期诊断更敏感;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要个性化预防。
发病机制方面
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堵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失去血液供应,进而发生坏死。比如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内膜粗糙、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心源性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导致栓塞等。不同的个体,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管更容易发生病变,增加脑梗死/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年龄较大者血管弹性等功能下降,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表现方面
常见症状有突发的口角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视物模糊、头痛、呕吐等。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可能在表现上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多,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而年轻患者若为心源性栓子导致,可能有相关心脏疾病病史的体现。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人群,发病风险高,发病后临床表现可能受基础健康状况影响。
诊断方法方面
一般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来明确。头颅CT在发病早期可初步判断是否有脑出血等情况,而头颅MRI对脑梗死/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部的缺血病灶。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人群在进行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比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含碘造影剂进行头颅CT增强检查时需特别谨慎。
预防方面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有房颤等心源性疾病的患者,需根据情况进行抗凝等治疗预防栓子脱落导致脑梗死/脑梗塞。不同特殊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预防,比如孕妇等特殊人群预防措施需在医生指导下兼顾母婴安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