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和脑梗塞的区别
脑梗死和脑梗塞是同一种疾病,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发病机制涉及血管、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及不同部位梗死的不同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治疗分急性期和康复期,需综合患者具体因素全面评估处理
血管因素: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狭窄、闭塞或血管破裂,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中断。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进而影响脑部血流;心源性栓塞时,心脏内的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阻塞血管。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机制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而年轻人可能因心源性疾病等导致脑梗死/脑梗塞。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血管病变风险更高,发病机制中血管病变相关因素更突出。
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等可影响血液流动,导致局部血流灌注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易使血液成分改变,增加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常见症状有突然出现的口角歪斜、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头痛、头晕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患者发病可能更急骤,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多,症状可能被基础病掩盖。女性和男性在临床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后表现出的恢复情况可能不同,如生活方式健康者可能恢复相对较好。
不同部位梗死的表现:如果是大脑半球梗死,可能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如果是脑干梗死,可能影响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体征相关的神经功能,出现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严重表现。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脑血管病病史,此次脑梗死/脑梗塞发作时症状可能更严重或恢复更慢。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发病早期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更敏感,能更早发现梗死病灶。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和检查的耐受性,儿童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镇静等相关问题。有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使用造影剂等检查时需特别评估风险。
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血液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基础身体状况和可能的病因。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早期可根据情况进行溶栓、取栓等治疗(需符合相应适应证)。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治疗的风险和获益评估不同,儿童患者溶栓等治疗的禁忌证需严格把握。有出血倾向等特殊病史的患者,治疗方案需谨慎制定。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需个性化制定,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可能更能配合康复训练并取得较好效果,而有基础疾病影响的患者康复训练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
脑梗死和脑梗塞是同一疾病,在各方面的情况需综合患者的具体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