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因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攻击自身红细胞抗体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引发的贫血,病因包括原发性(病因不明,与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等内在因素相关)和继发性(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感染可改变红细胞抗原性等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因免疫紊乱致溶血;肿瘤性疾病如血液系统肿瘤因肿瘤细胞释放物质等引发)
一、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机体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免疫系统失去了对自身红细胞的耐受,错误地产生了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从而引发溶血反应。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倾向,生活方式因素对其发生的直接影响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二、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是常见的诱因,例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病毒感染后可能会改变红细胞的抗原性,使得免疫系统将红细胞识别为外来异物,进而产生抗体攻击红细胞。比如EB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产生的抗体可能会交叉反应攻击自身红细胞。感染因素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引发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而诱发该病。
细菌感染也可导致,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细菌感染后,细菌产生的某些物质可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在攻击细菌的同时,可能误认红细胞为类似抗原而发生交叉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
2.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较为常见的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除了针对红细胞的抗体外,还存在针对其他自身组织和器官的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其发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相对不直接,但疾病本身会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包括血液系统,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
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继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涉及红细胞,引发溶血。该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的长期劳累、关节损伤等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继发来说,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的免疫紊乱机制起作用。
3.肿瘤性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肿瘤细胞可能释放一些物质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或者肿瘤细胞本身具有某些抗原特性,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红细胞。例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异常增殖的淋巴细胞可能干扰了正常的免疫调节,使得自身抗体产生增多,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肿瘤性疾病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肿瘤的治疗方式等也会对病情产生影响,例如某些化疗药物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免疫系统,加重溶血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