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脑梗死患者康复需把握时机,48至72小时后可开始,根据个体调整;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被动、主动)、语言、认知功能训练;康复环境要宽敞明亮安全舒适;需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要关注患者心理给予支持疏导,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康复及心理护理特点。
一、康复时机把握
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后,通常在48小时至72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时机基本一致,但需根据个体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等需更谨慎评估后开展。
二、康复训练内容及要点
1.肢体功能训练
被动运动:由治疗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肢的关节活动,如屈伸、旋转等,每天多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对于有肢体瘫痪的患者尤为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进行,但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损伤,有骨质疏松等病史患者更要轻柔操作。
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下进行患肢的主动运动,从简单的握拳、伸指等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等,主动运动可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年龄较小患者运动能力可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进行,成年患者需按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2.语言功能训练
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词汇理解与表达训练等,如让患者反复练习简单词汇的发音,通过看图说话等方式提高语言能力,不同年龄患者语言康复方式可根据其理解能力调整,儿童患者可采用更有趣的互动游戏式训练。
3.认知功能训练
若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可进行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等方面的训练,例如通过拼图、数字记忆等游戏来训练认知功能,老年患者可能因脑梗死导致认知障碍更明显,需更耐心地开展训练,根据其认知水平选择合适难度的训练内容。
三、康复环境要求
康复环境应宽敞、明亮、安全,地面无障碍物,防滑措施到位,病房温度、湿度适宜,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康复空间,不同年龄患者对环境舒适度需求有差异,儿童患者需考虑环境的趣味性和安全性结合,老年患者则注重环境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保障。
四、并发症预防
1.肺部感染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风险,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尤为关键,不同年龄患者均需注意,老年患者本身呼吸功能可能较弱,更要加强呼吸道管理。
2.压疮
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预防压疮发生,不同体型患者压疮预防措施略有不同,肥胖患者需更注意受压部位的护理。
3.深静脉血栓
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被动运动和肌肉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活动受限患者是重要的预防措施,有静脉血栓病史患者更要严格执行相关预防措施。
五、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常因肢体残疾、语言障碍等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家属要多陪伴、鼓励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心理反应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身体变化产生恐惧等情绪,需给予更贴心的心理安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