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有没有贫血
判断贫血可从血常规检查、观察相关症状、结合病史综合进行。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是关键指标,不同人群有不同贫血判断值;贫血会有皮肤黏膜苍白、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等相关症状;结合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综合判断贫血情况,如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贫血原因各有不同,成年女性因生理因素易贫血,长期偏食节食、大量饮酒及患慢性疾病者易贫血等
一、血常规检查是判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浓度(Hb)是判断是否贫血的关键指标。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可考虑为贫血。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血红蛋白值有所差异,新生儿出生后2-3周内血红蛋白低于145g/L可诊断为贫血;1-4个月婴儿血红蛋白低于90g/L为贫血;4-6个月婴儿血红蛋白低于100g/L为贫血;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为贫血;6-14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20g/L为贫血。
二、观察相关症状辅助判断
1.皮肤黏膜表现:贫血时皮肤和黏膜会呈现苍白现象,这是因为贫血导致血液中携带氧的能力下降,使得皮肤血管充盈度降低。例如,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会显得苍白。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皮肤较为娇嫩,贫血时苍白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家长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面部、手掌等部位的颜色变化。
2.神经系统症状:轻度贫血可能会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如果是儿童贫血,可能会表现为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是因为大脑供氧不足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孕妇贫血,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这是由于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对氧的需求增加,贫血进一步影响了孕妇的身体状态。
3.呼吸系统症状:在活动后可能会出现呼吸加快、气短等症状。这是因为身体缺氧,呼吸中枢会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试图获取更多的氧,以满足身体的需求。比如,贫血患者在爬楼梯等轻度活动后,会明显感觉呼吸急促。
三、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1.年龄因素:新生儿贫血可能与早产、母婴血型不合等有关;婴幼儿贫血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如缺铁性贫血)、感染等;老年人贫血可能与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有关。例如,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储存的铁等营养物质不足,出生后更容易发生贫血。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成年女性由于月经、妊娠、哺乳等生理因素,相对更容易发生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妊娠期间,女性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很容易出现贫血。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偏食、节食的人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可能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可能导致贫血。例如,长期素食且不补充其他含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人,患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风险较高。
4.病史因素: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贫血,这是因为慢性疾病会影响身体的造血功能或导致慢性失血等情况。比如,慢性肾病患者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容易发生肾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