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标准
血糖分为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妊娠期女性血糖标准不同;糖尿病诊断标准基于静脉血浆血糖检测,出现典型症状或血糖达一定标准可诊断,高血糖对多系统有不良影响,不同人群患高血糖及并发症风险不同,有家族史人群应密切关注血糖
一、血糖的相关分类及正常标准
(一)空腹血糖
空腹状态通常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正常人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若空腹血糖≥7.0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可考虑患有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则属于空腹血糖受损,提示存在血糖调节异常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监测。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长期静坐生活方式等人群,空腹血糖受损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应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
(二)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的血糖值。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若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减低,也是血糖调节异常的一种表现,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对于妊娠期女性,其血糖标准有所不同,孕妇空腹血糖不应超过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不应超过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8.5mmol/L,妊娠期出现血糖异常可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胎儿巨大儿、早产、胎儿畸形等风险,也会增加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几率。
二、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意义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采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主要基于静脉血浆血糖检测。如果出现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且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对于没有典型症状,但血糖值达到上述标准的,需要在另一天再次检测确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高血糖发展为糖尿病的进程可能不同,一般来说,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血糖调节能力减弱,一旦出现高血糖更应积极干预。而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其病情发展和管理也有其特殊性,需要专业的儿科内分泌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二)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高血糖会对身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在心血管系统方面,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神经系统方面,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手足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在眼部,可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导致失明;在肾脏,会造成糖尿病肾病,影响肾功能,甚至发展为肾衰竭。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患高血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不同,例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患高血糖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明显高于饮食均衡、经常运动的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遗传易感性较高,更应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