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什么意思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特征是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形成,有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临床表现,可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涂片、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诊断,治疗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特殊病史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其特征是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的形成。Ph染色体即9号染色体长臂上原癌基因ABL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造血干细胞增殖失控,进而引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二、临床表现
1.慢性期:起病缓慢,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脾脏常明显肿大,部分患者有胸骨中下段压痛。
2.加速期:患者出现发热、体重下降、贫血、出血等症状加重,脾脏进行性肿大,对原来有效的治疗药物不再敏感。
3.急变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如严重贫血、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结进一步肿大等。
三、诊断方法
1.血常规:慢性期白细胞显著增高,常超过20×10/L,甚至可高达100×10/L以上,分类中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血小板多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加速期及急变期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2.骨髓穿刺涂片: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在慢性期<10%,加速期>10%,急变期≥20%。
3.细胞遗传学检查:90%以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检测到Ph染色体,即t(9;22)(q34;q11)。
4.分子生物学检查:可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这是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分子学依据。
四、治疗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伊马替尼等,通过抑制BCR-ABL融合基因编码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达到治疗效果,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首选治疗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可能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适用于年轻、有合适供者的患者,但存在一定移植相关风险。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对少见,治疗上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TKI药物的使用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的可能手段,但要权衡移植相关风险与获益。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TKI药物使用需关注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治疗强度可能需适当调整。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生育问题,TKI药物可能对生殖系统有影响,在病情缓解、药物调整到合适阶段且经专业评估后再考虑生育相关问题。
4.有特殊病史患者:如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TKI药物时需监测心血管系统相关指标,因为部分TKI药物可能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需关注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调整用药剂量或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