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肠结核和增生性肠结核的区别
肠结核分为溃疡性肠结核和增生性肠结核,病因上前者多因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发超敏反应且常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后者多由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病理表现上前者有肠黏膜溃疡等,后者以肠壁增生等为主;临床表现上前者有腹痛、腹泻等及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后者以肠梗阻和腹部肿块等为主;辅助检查中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均需抗结核治疗,有并发症时可能手术,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病因方面
溃疡性肠结核:多因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后,引发肠道的超敏反应,导致肠黏膜出现溃疡等病变,常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因患者吞咽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而致病。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特殊偏好,生活方式上若有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肺结核等结核病史者更易引发。
增生性肠结核: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直接侵犯肠壁,使肠壁组织增生,形成肿块等病变,多由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所致,如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同样在年龄、性别上无特定倾向性,生活方式中接触结核病灶相关情况是风险因素,有腹腔结核病史者易出现。
二、病理表现方面
溃疡性肠结核:病理特点为肠黏膜有溃疡形成,溃疡可呈环形,边缘不整齐,底部有干酪样坏死等,溃疡愈合后可因瘢痕形成导致肠腔狭窄。
增生性肠结核:主要表现为肠壁大量结核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可形成腹部肿块,病变多局限在盲肠或升结肠等部位。
三、临床表现方面
溃疡性肠结核:临床症状多与肠道溃疡引起的炎症、溃疡相关,常有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或钝痛,伴腹泻,粪便多为糊状,无脓血,可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增生性肠结核:主要以肠梗阻症状及腹部肿块为突出表现,腹痛相对较轻,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不明显,腹部可触及质地较硬、固定的肿块,全身结核中毒症状相对溃疡性肠结核可能较轻。
四、辅助检查方面
影像学检查
溃疡性肠结核:X线钡剂造影可见病变肠段呈激惹征,钡剂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病变上下肠段钡剂充盈良好,称为“跳跃征”;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多发性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底部有灰白色渗出物等。
增生性肠结核:X线钡剂造影可见肠腔狭窄、肠段缩短变形,回肠盲肠正常角度消失;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增厚、僵硬,可见息肉样增生或狭窄,病变处多无溃疡。
实验室检查:两者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多呈阳性,血沉多增快,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可能阳性,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治疗方面
两者均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对于有肠腔狭窄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适应证等需严格评估。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物组合,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则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女性患者若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抗结核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对胎儿等的影响;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结核的治疗及预后,同时抗结核药物也可能对基础疾病产生一定影响,需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