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高血糖是什么
应激性高血糖是机体在严重创伤等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激活致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现象,其发生机制与神经内分泌激活抑制胰岛素等有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提示病情且与预后相关需监测,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生机制
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并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同时还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从而使血糖升高。例如,严重创伤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神经内分泌的一系列变化会打破正常的糖代谢平衡,引发应激性高血糖。
二、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自身糖代谢调节功能减退,在应激状态下更容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比如老年患者遭受手术创伤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概率相对较高,且血糖波动可能更大,因为其胰岛细胞功能、肝脏糖代谢等方面的调节能力较年轻人差。
性别因素:一般情况下,性别对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但在一些伴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可能有差异。例如患有糖尿病基础病的女性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应激性高血糖可能会更难控制,因为女性本身的内分泌特点可能在应激反应时对血糖的调节产生一定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如肥胖、缺乏运动等人群,在应激状态下更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因为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应激时机体的应激反应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更为明显;缺乏运动的人糖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应激时糖代谢紊乱更易发生。
病史因素: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在遭受应激时更容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例如本身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胰岛功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在应激状态下,自身的糖代谢调节机制更难应对,血糖升高幅度可能较大且更难控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激时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可能会对血糖产生更显著的影响,同时高血糖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三、临床意义及监测
应激性高血糖提示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高血糖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影响伤口愈合等。临床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通过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来评估应激状态下患者的糖代谢情况。例如,对于重症患者,需要频繁监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应激性高血糖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在应激状态下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时,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特别关注血糖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要谨慎处理高血糖情况,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调整营养支持等,避免因不当的血糖控制措施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血糖变化及生长发育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时,要注意避免过度降糖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控制血糖过程中要严格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缓慢调整血糖水平,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状况,包括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因为高血糖和低血糖都可能对这些脏器造成损害。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时,不仅要考虑应激本身对血糖的影响,还要关注对胎儿的影响。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血糖监测和管理,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如导致巨大儿等情况,所以要谨慎处理妊娠期应激性高血糖,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维持血糖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保障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