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脑肌病有哪些
线粒体脑肌病主要包括线粒体肌病(MM)、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综合征(MERRF)、Leigh综合征(LS)、Kearns-Sayre综合征(KSS)。线粒体肌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发病机制与线粒体DNA或核DNA编码线粒体蛋白的基因缺陷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过度运动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MELAS综合征临床有卒中样发作等表现,致病基因是mtDNA上的MT-TL1基因突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相对多见,感染等可诱发症状;MERRF主要特征为肌阵挛性癫痫等,致病基因是mtDNA上的MT-TK基因突变,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疲劳可能加重病情;LS是婴幼儿期发病的进行性线粒体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致病基因包括核DNA和mtDNA相关基因,男性相对多见,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KSS通常20岁前发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等,mtDNA的大片段缺失是常见致病原因,发病年龄较早,需避免心脏负荷过重等情况并定期监测器官功能
主要累及骨骼肌,以进行性肌无力、运动耐受量下降为主要表现。病理上可见肌纤维中线粒体异常聚集,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嵴异常等改变。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线粒体DNA(mtDNA)突变或核DNA编码线粒体蛋白的基因缺陷有关,导致线粒体呼吸链功能障碍,能量产生不足,进而影响骨骼肌的正常功能。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出现相关症状,生活方式上,过度运动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有相关病史的患者需更注意运动强度的控制。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卒中样发作、癫痫发作、智力减退、身材矮小、乳酸酸中毒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的卒中样病灶,通常无明显的脑血管闭塞证据。其致病基因主要是mtDNA上的MT-TL1基因突变,该突变影响了线粒体tRNA的功能,导致线粒体蛋白合成障碍,呼吸链功能异常。在年龄分布上,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中感染、发热等因素可能诱发卒中样发作等症状,有相关病史的患者需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
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综合征(MERRF)
主要特征为肌阵挛性癫痫、小脑性共济失调、四肢近端无力等,肌肉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RRF)。致病基因主要是mtDNA上的MT-TK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影响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上疲劳等可能加重病情,有病史者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Leigh综合征(LS)
又称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是一种婴幼儿期发病的进行性线粒体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癫痫发作、呼吸节律异常等。病理特点是脑内出现对称性坏死病灶,线粒体功能缺陷是其发病的关键,致病基因包括核DNA和mtDNA相关基因。多见于婴幼儿,男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中感染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有相关家族史的婴儿需密切关注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Kearns-Sayre综合征(KSS)
通常在20岁前发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眼外肌麻痹、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传导阻滞、小脑性共济失调等。mtDNA的大片段缺失是常见的致病原因,导致多个线粒体基因功能异常。发病年龄较早,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心脏负荷过重等情况,有相关病史者需定期监测心脏等器官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