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怎么回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特征是费城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形成,由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导致;发病机制是9号染色体ABL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BCR区形成融合基因致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临床表现分慢性期(起病缓、白细胞高、脾大等)、加速期(症状加重、脾进行性肿大等)、急变期(类似急性白血病表现);诊断靠血常规(白细胞等变化)、骨髓穿刺(各期细胞情况)、细胞遗传学检查(Ph染色体);治疗有分子靶向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慢性期首选)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治愈);特殊人群中儿童治疗谨慎、老年需综合考量、女性要考虑生育问题。
发病机制
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原癌基因ABL易位到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持续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造血干细胞持续增殖和分化异常,进而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慢性期:起病缓慢,很多患者在体检时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而就诊。常见症状有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脾脏常明显肿大,部分患者可有胸骨中下段压痛。此期可持续1-4年。
加速期:患者出现发热、体重下降、贫血和出血倾向加重,脾脏进行性肿大。嗜碱性粒细胞>20%,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除Ph染色体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等。加速期可持续几个月到数年。
急变期: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类似,多数为急粒变,也有急淋变等。患者出现高热、严重贫血、出血加重,脾脏迅速肿大等。
诊断方法
血常规:慢性期白细胞显著增高,常>20×10/L,可达100×10/L以上,分类中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部分患者增多;晚期血小板渐减少,并出现贫血。加速期及急变期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进行性降低。
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系细胞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加速期原始细胞>10%,急变期原始细胞≥20%。
细胞遗传学检查:90%以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检测到Ph染色体,即t(9;22)(q34;q11),显带分析为22号染色体长臂缺失一段移至9号染色体长臂。
治疗方式
分子靶向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首选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等,可特异性地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慢性期患者的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较高。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能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适用于有合适供者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处于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患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对少见,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综合考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的可能手段,但儿童移植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多,需要充分评估移植的风险和收益。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和脏器功能。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相对耐受性较好,但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是否适合。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考虑生育问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在治疗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生育计划,治疗期间需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