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与酒精肝有何区别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与胰岛素抵抗等有关,肥胖等人群易患,多数无症状,靠影像学等诊断,需生活方式干预预防;酒精肝是长期大量饮酒致的肝病,乙醛有毒性,早期症状轻,靠饮酒史等诊断,首要戒酒并营养支持,预防要控制饮酒量,特殊人群禁饮酒。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有关,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人群易患,长期过量摄入高脂、高糖食物,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可促进脂肪肝的发生。
酒精肝:全称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酒精进入人体后,在肝脏内代谢为乙醛,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等。长期大量饮酒是其主要致病因素,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量等因素更易患酒精肝,但并非绝对,女性对酒精相关肝损伤更敏感,相同饮酒量下女性发生酒精肝等肝病的风险可能更高。
二、临床表现
脂肪肝: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黄疸、食欲不振、腹胀等表现。一般来说,肥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若合并脂肪肝,其基础疾病相关表现可能与脂肪肝症状交织。
酒精肝: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体重减轻、黄疸、肝肿大等,严重时可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需警惕酒精肝可能,有长期饮酒史的男性或女性都应关注自身情况。
三、诊断方法
脂肪肝: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是筛查脂肪肝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等改变;CT检查可见肝脏密度降低;磁共振成像(MRI)及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等检查可更准确评估肝脏脂肪变程度。同时结合病史、血糖、血脂等检查综合诊断,有肥胖、糖尿病等病史者需重点排查脂肪肝。
酒精肝:详细的饮酒史是重要诊断依据,一般需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每日饮酒量折合乙醇量男性≥40g,女性≥20g,或两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升高,肝脏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脂肪变等改变,肝脏活检是诊断酒精肝的金标准,但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考虑。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出现肝脏相关异常需考虑酒精肝可能,女性饮酒者即使饮酒量相对男性少也需关注饮酒史对肝脏的影响。
四、治疗与预防
脂肪肝:治疗上首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均衡营养,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一般不推荐使用特定药物治疗脂肪肝,而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肝脏脂肪变情况。预防方面,肥胖人群应控制体重,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要调节血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长期久坐等。
酒精肝:首要措施是戒酒,戒酒可使酒精肝病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如补充维生素等。对于有肝脏炎症等表现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辅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上关键是避免长期大量饮酒,有饮酒习惯的人群应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白酒75g,或52°白酒50g),女性减半,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绝对禁止饮酒,因为孕妇饮酒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儿童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饮酒对其肝脏损害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