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怎么治疗
糖尿病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生活方式干预需饮食控制(合理控总热量、均衡膳食等)和适量运动(选合适方式、时长等);药物治疗有口服降糖药(多种类型按需选)和胰岛素(依情况使用及调整);血糖监测分频率(依病情等)和方法(指尖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糖尿病患者各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控制: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例如,对于成年男性,轻体力活动者每日总热量可控制在1800-2200千卡左右,女性相对低一些。要均衡膳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绿叶蔬菜每天可摄入300-500克)、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减少精制谷物、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和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的摄入。研究表明,良好的饮食控制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2.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100米,每次30分钟左右,可分多次完成。运动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差异,比如老年人运动时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年轻人体质较好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
二、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物:有多种类型,如二甲双胍,它是2型糖尿病常用的一线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等,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要注意可能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适合餐后高血糖的患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糖特点、肝肾功能等因素由医生决定。
2.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经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出现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慢性并发症等情况。胰岛素有多种类型,包括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以及预混胰岛素等。使用胰岛素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三、血糖监测
1.监测频率: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而定。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如每天监测空腹、餐后血糖;对于血糖控制较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3天,每天监测2-3次。不同年龄人群监测频率略有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波动较大,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
2.监测方法:常用指尖血糖监测,通过血糖仪进行操作。要注意正确的采血和操作方法以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同时,对于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评估,还可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治疗上除了规范使用胰岛素外,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运动要适度,避免低血糖发生,因为儿童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且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生长发育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慢走、打太极拳等,避免跌倒等意外,血糖控制目标可相对宽松一些,避免过度降糖导致低血糖等严重并发症,同时要加强血糖监测,注意观察足部情况,预防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3.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高血糖会影响胎儿发育,治疗上优先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要密切监测血糖,保证母婴安全,整个孕期要定期产检,关注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