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常见并发症
脑梗死可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肺部感染因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吞咽功能受损等致误吸引发,老年、吸烟、有基础肺部疾病者易患;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肢体活动受限、血液高凝等有关,年龄大、长期卧床、女性及有静脉血栓病史者风险高;应激性溃疡由脑梗死致机体应激反应使胃黏膜屏障受损等引起,重症、老年患者易发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脑梗死致肢体、语言障碍影响生活等,年龄大、性格内向、病情重恢复不佳者易出现,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特殊人群提示措施。
一、肺部感染
1.发生机制:脑梗死患者常因偏瘫等导致长期卧床,吞咽功能可能受损,易发生误吸,进而引发肺部感染。例如,研究表明约有30%-50%的脑梗死卧床患者会出现肺部感染相关情况,这与患者的吞咽障碍和活动减少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密切相关。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减退等原因,更易发生肺部感染;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的脑梗死患者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增加肺部感染风险;病史中若有基础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脑梗死发生后肺部感染的几率也会升高。
3.特殊人群提示: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要加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其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可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必要时给予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减少误吸风险。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
1.发生机制: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受限,血液回流减慢,同时创伤应激等因素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约为20%-40%,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常见。
2.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越高,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流速度慢;长期卧床的脑梗死患者是高危人群;女性患者在雌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也有相对较高的发生风险;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的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3.特殊人群提示:老年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如按摩下肢等,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女性脑梗死患者,在评估风险后可适当采取预防措施;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需更加严格地进行抗凝等预防措施,并密切观察肢体肿胀、疼痛等情况。
三、应激性溃疡
1.发生机制:脑梗死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发应激性溃疡。研究发现,约10%-20%的重症脑梗死患者会发生应激性溃疡,尤其是脑干梗死等病情较重的患者更易出现。
2.影响因素:病情严重程度是重要因素,重症脑梗死患者应激反应强烈,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几率高;年龄较大的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也易发生;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脑梗死患者本身使用此类药物相对较少,主要是自身应激因素为主。
3.特殊人群提示: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要密切监测胃液pH值等情况,早期发现应激性溃疡;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需综合评估应激性溃疡的风险,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但要谨慎用药,考虑患者整体情况。
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1.发生机制:脑梗死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约30%-50%的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疾病的预后担忧更多,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生活方式上,既往性格较为内向、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患者更易发生;病史中如果脑梗死病情较重、恢复不佳,也会增加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3.特殊人群提示:老年脑梗死患者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康复;对于性格内向的患者,要加强心理疏导,可联合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和干预;在脑梗死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早期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