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情况)、体位护理(一般平卧位头偏一侧、休克时调整体位)、饮食护理(出血活动期禁食、停止后逐步过渡饮食)、用药护理(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基础护理(口腔护理预防感染、皮肤护理预防压疮),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并记录。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患者血容量不足,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变化,通过监测生命体征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老年患者,其生理机能减退,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需更加密切关注;儿童患者由于新陈代谢快,病情变化相对更迅速,要频繁且细致地监测。
2.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血及黑便的颜色、量、次数。呕血颜色鲜红提示出血速度快、量多,呈咖啡色则表明出血速度较慢,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黑便呈柏油样说明出血量适中,若黑便稀薄甚至呈暗红色则可能出血量较大。同时记录患者每次呕吐物和粪便的量,准确判断出血程度。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大量出血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需格外警惕心功能变化;妊娠期女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影响母婴健康,要密切关注胎儿情况及自身出血相关指标。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平卧位可减少回心血量对心脏的负担,头偏向一侧能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更要严格保持头偏向一侧的体位。老年人可能存在吞咽反射减弱,误吸风险更高;儿童患者由于气道相对狭窄,误吸后果更严重,需确保体位正确。
2.休克体位:若患者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应将患者头部和下肢适当抬高(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灌注。但对于有脊柱损伤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不能随意采取休克体位,需根据具体病情调整。
三、饮食护理
1.出血活动期:绝对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维持机体代谢需求。因为进食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出血。对于儿童患者,禁食期间要保证静脉营养的充足供应,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妊娠期女性禁食期间要注意营养均衡的维持方式,避免因禁食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自身和胎儿。
2.出血停止后:可逐渐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开始进食时要少量多餐,观察患者有无再次出血的表现。老年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过渡要更缓慢;有糖尿病的患者需注意流质饮食中糖分的控制,避免血糖波动。
四、用药护理
遵医嘱合理使用止血药物等,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例如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时,要观察患者的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是否缓解。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特别谨慎,因为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影响,需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
五、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会因突然的发病而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焦虑情绪。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亲切的态度、合适的方式安抚其情绪;妊娠期女性可能因担心自身及胎儿健康而情绪更不稳定,需加强心理疏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解释。
六、基础护理
1.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出血期间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口腔内的血液残留容易滋生细菌,引起口腔感染。老年患者口腔自洁能力较差,更要注重口腔护理;儿童患者口腔护理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2.皮肤护理: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卧床时间可能较长,皮肤容易受压发生压疮。对于消瘦、elderly(老年人)等皮肤易受损人群,要增加翻身频率,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