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静脉溶栓要怎么办啊
脑梗死静脉溶栓有严格的适用人群及时间窗要求,18-80岁发病4.5小时内(6小时内经严格评估也可能)且无禁忌证者可考虑。溶栓前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评估。符合条件后专业医护操作,溶栓后要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并预防处理并发症。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需谨慎评估监测;女性患者妊娠哺乳期一般不建议,月经女性要注意相关;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控制好血压血糖。
一、脑梗死静脉溶栓的适用人群及时间窗
脑梗死静脉溶栓有严格的适用人群及时间窗要求。一般来说,年龄方面通常是1880岁之间的患者可能适用,但也需综合评估。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符合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可考虑进行静脉溶栓;对于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在经过严格评估后也有溶栓的可能,但时间窗是重要的限制因素。需要排除一些禁忌证,如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近2周有大型手术史、近1周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史、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有出血倾向等情况。
二、脑梗死静脉溶栓前的评估
1.病史采集
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这对于判断是否在溶栓时间窗内至关重要。同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等。对于女性患者,还需询问月经情况,因为妊娠相关情况可能影响溶栓决策。
2.体格检查
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常用NIHSS评分等工具来量化评估。同时检查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以便能够耐受溶栓操作。
3.辅助检查
需要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排除颅内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禁忌情况。还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和凝血等指标,评估溶栓的风险和获益。
三、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操作流程
在符合溶栓条件后,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静脉溶栓操作。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途径输入患者体内。在溶栓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意识状态等变化,观察是否有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溶栓后的监测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溶栓后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般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连续监测24小时,之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因为溶栓后有再出血等风险,血压的波动可能会影响病情变化。
2.神经系统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出现,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对比溶栓前后的神经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再梗死、脑出血等。
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出血并发症:是静脉溶栓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等情况,一旦怀疑有出血,需立即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停用溶栓药物、止血等治疗。
再灌注损伤等其他并发症:也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相关表现,如出现癫痫发作等情况,需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静脉溶栓时,要更加谨慎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情况。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对溶栓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女性患者:除了常规的评估外,妊娠哺乳期女性一般不建议进行静脉溶栓,因为溶栓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有月经的女性,要注意溶栓时间与月经周期的关系,避免在月经期间溶栓增加出血风险等。
3.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在溶栓前后要更好地控制血压、血糖水平。高血压患者要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血糖要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以减少溶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