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脑梗死mri表现
分水岭脑梗死MRI表现包括梗死部位(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基底节型的不同表现)、MRI其他相关表现(血管源性水肿、脑萎缩相关表现)以及与其他疾病MRI表现的鉴别(与脑梗死其他类型、脑肿瘤的鉴别),不同类型梗死部位有不同MRI信号等表现,还存在水肿、脑萎缩等相关表现,且可与其他疾病通过病灶位置、信号特点、占位效应等鉴别。
一、梗死部位的MRI表现
1.皮质前型分水岭脑梗死
在MRI上主要表现为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分水岭区梗死。通常位于额中回,呈楔状,尖端朝向侧脑室,边界相对清楚。病灶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FLAIR像上也呈高信号。其发生与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交界区血流灌注相对不足有关,常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使得交界区血流储备能力下降有关。
2.皮质后型分水岭脑梗死
病变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分布区的分水岭区,多见于枕叶及顶叶后部。MRI表现为相应区域的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像上为高信号。此型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交界区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相关,例如有严重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当血压波动时,该交界区容易出现灌注不足。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此类病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和血流调节障碍。
3.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
病灶位于大脑深部白质,是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皮质支与深穿支分水岭区梗死。MRI上表现为深部白质内的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像高信号。其发生机制与深穿支动脉之间的血流边缘带灌注不良有关,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年龄增长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退,当全身血压变化时,深部白质的血流边缘带更容易出现缺血性改变。有脑血管狭窄基础的老年人,如存在颈动脉狭窄,发生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的风险更高。
4.基底节型分水岭脑梗死
病变累及基底节区,MRI显示基底节区相应部位的异常信号,T1低信号、T2高信号、FLAIR高信号。该区域的梗死与大脑中动脉的基底节支之间的血流交界区灌注不足相关,高血压病患者是高发人群,高血压会使脑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进而影响基底节区的血流分布,导致分水岭区缺血。
二、MRI的其他相关表现
1.血管源性水肿表现
在梗死区周围常可见血管源性水肿,表现为T2加权像上病灶周围的高信号范围较梗死灶本身稍大。这是因为梗死区脑组织血-脑屏障破坏,水分积聚,导致水肿。对于不同类型的分水岭脑梗死,水肿程度可能有所差异,皮质前型分水岭脑梗死的水肿相对可能与病变的范围和血管损伤程度相关,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血-脑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水肿可能更明显。
2.脑萎缩相关表现
长期反复发生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MRI上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尤其是脑白质萎缩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多次的分水岭区缺血导致脑白质纤维受损,进而引起脑萎缩。在有长期脑动脉硬化病史的患者中,脑萎缩的表现更为突出,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脑储备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脑萎缩进一步影响脑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三、与其他疾病MRI表现的鉴别
1.与脑梗死其他类型的鉴别
与腔隙性脑梗死相比,分水岭脑梗死的病灶位置多为脑叶的分水岭区,而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基底节区、内囊等深部脑白质的小血管区。在MRI信号特点上,分水岭脑梗死的病灶形态多呈楔状等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类圆形不同。与大面积脑梗死相比,分水岭脑梗死的病灶范围相对较小,主要局限在分水岭区,而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的范围较广,常超过一个脑叶。
2.与脑肿瘤的鉴别
脑肿瘤在MRI上多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常有强化,而分水岭脑梗死一般无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通常无强化。脑肿瘤的信号多不均匀,而分水岭脑梗死的信号相对较均匀,为单纯的长T1、长T2信号。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通过MRI的这些表现可以初步鉴别是分水岭脑梗死还是脑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