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
上消化道出血有呕血与黑便表现,受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年龄影响;会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儿童出现早且重,老年易伴发并发症;多数患者出血后24小时内低热,儿童需与感染鉴别,老年要防合并感染;血象早期无明显变化,后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出血后24小时内升高,儿童变化更明显,老年不典型;大量出血后有肠性氮质血症,儿童需防先天肾功能异常,老年易出现且恢复难
一、呕血与黑便
表现: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若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呕出鲜红色血或伴有血块;黑便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这是因为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若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内推进较快,可排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例如,有研究显示,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约70%-80%的患者会出现黑便,约50%-60%会出现呕血。
影响因素: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速度会影响呕血与黑便的表现。如幽门以上的出血易引起呕血,同时伴有黑便;幽门以下的出血一般以黑便为主,但出血量大、速度快时,也可反流入胃引起呕血。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对出血量的感知不敏感,黑便或呕血的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儿童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及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大量出血时可能更快出现休克等严重表现,呕血或黑便的表现也需密切观察。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表现: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轻者有头晕、心慌、乏力等表现,平卧改为坐位时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15-20mmHg)、心率加快(>100次/分);重者呈现休克状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等。一般来说,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15%时,可无明显临床表现;占20%以上时,出现休克表现;占30%以上时,可出现严重休克。
年龄影响:儿童患者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现较早且症状可能更严重,需更迅速地进行补液等抢救措施;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可能同时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导致心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病情更复杂难控。
三、发热
表现:多数患者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降至正常。发热的机制可能与血容量减少、贫血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有关。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发热时需注意与感染等其他原因鉴别,因为儿童自身免疫功能及体温调节系统尚不完善,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发热可能容易被忽视或混淆;老年患者发热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除了出血本身因素外,需警惕是否合并感染等其他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出现合并症。
四、血象变化
表现: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可无明显变化。出血3-4小时后,由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才出现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等表现。白细胞计数在出血后24小时内常升高,一般达(10-20)×10/L,血止后2-3天恢复正常。
年龄差异:儿童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更明显,且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判断是出血本身引起还是合并感染等;老年患者白细胞计数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同时老年患者本身可能有慢性白细胞基础值异常,需注意鉴别出血导致的白细胞变化与基础疾病导致的白细胞变化。
五、氮质血症
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中尿素氮浓度常增高,称为肠性氮质血症。一般于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若肾功能正常,出血量大引起的氮质血症多在1-2天内降至正常;若肾功能不全或出血量大导致肾灌注不足,则氮质血症持续时间较长。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出现氮质血症时需警惕是否存在先天性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因为儿童肾脏功能尚在发育中,对氮质的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老年患者本身多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更易出现氮质血症且恢复相对困难,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