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原因
脑梗死的病因主要包括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三个方面。血管壁病变有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中老年人,与“三高”等有关)、动脉炎(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先天性血管病及血管淀粉样变、夹层动脉瘤等;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心源性栓子如房颤形成的血栓等,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血压过低或过高)可引发;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涵盖血液凝固性增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抗凝功能减弱(遗传性抗凝蛋白缺乏)、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脂血症)。不同人群需注意预防,老年人应控“三高”等,年轻人要养成良好习惯,女性特殊生理期及自身免疫病患者需关注脑血管,有病史人群要遵医嘱治疗并定期复查。
一、血管壁病变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狭窄甚至堵塞,阻碍脑部血液供应。例如,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脑梗死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
2.动脉炎:如感染性动脉炎,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导致血管壁炎症,破坏血管结构,影响血液流通;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累及脑血管,造成血管病变。
3.先天性血管病:如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发育异常,可使血管壁薄弱,易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引发脑梗死,这种情况在年轻患者中相对更为常见。
4.其他:血管淀粉样变可使血管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夹层动脉瘤会导致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假腔,影响血流。
二、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1.心源性栓子: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脏跳动节律紊乱,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据统计,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左右。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等都可能成为栓子来源。
2.血流动力学异常:血压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影响脑部血液供应。血压过低时,脑灌注不足,易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血压过高,长期作用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脑梗死风险。像老年人因体位性低血压,突然站起时血压短时间内下降,可能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频繁发作未重视,可能进展为脑梗死。
三、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1.血液凝固性增加: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另外,血小板增多症使血小板数量增多,聚集性增强,也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2.抗凝功能减弱:如遗传性抗凝蛋白缺乏,抗凝血酶Ⅲ、蛋白C或蛋白S等缺乏,导致机体抗凝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血栓。
3.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脂血症时,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加,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流动性降低,影响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梗死。
温馨提示: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患脑梗死风险增加。应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积极控制“三高”,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因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和脏器功能减退,若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年轻人:虽然相对老年人脑梗死发病率低,但存在先天性血管病、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大量吸烟饮酒)或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等情况时,患病风险也会升高。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若有基础疾病应积极治疗。
3.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和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脑梗死风险增加。孕期要定期产检,关注血液指标,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女性,病情活动期也需密切关注脑血管情况。
4.有病史人群: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病史的人群,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病情,不能随意停药或换药。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头痛、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