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病人应吃什么药
脑梗死的治疗涉及多种药物,溶栓类药物中rt-PA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可使用,尿激酶发病6小时内可考虑;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前者常用,后者用于不能耐受前者者;神经保护类药物依达拉奉是自由基清除剂,胞磷胆碱改善脑代谢;控制血压、血糖等相关药物中,降压药如ACEI类要据情况选且监测血压,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对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胰岛素使用者要防低血糖。
一、溶栓类药物
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的脑梗死患者可使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能通过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溶解血栓,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例如一些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使用rt-PA治疗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有显著优势,能降低致残率等。但需要严格筛选患者,排除禁忌证,如既往有颅内出血、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或手术史等情况。
2.尿激酶:
发病6小时内可考虑使用,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促进血栓溶解。有临床研究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但同样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等,对于有出血倾向、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需谨慎。
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
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例如一些长期的队列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脑梗死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概率低于未服用者。但对于有严重胃肠道反应、出血倾向等患者需要权衡利弊,老年患者使用时要关注胃肠道和出血风险,因为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可能减弱,出血后止血相对困难。
2.氯吡格雷:
也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不同,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发挥作用。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脑梗死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有研究比较了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效果,发现两者在降低事件发生率方面各有特点,但氯吡格雷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可能有更好的耐受性。
三、神经保护类药物
1.依达拉奉:
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脑梗死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依达拉奉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一些临床试验显示,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在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其适用人群较广,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因为依达拉奉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蓄积。
2.胞磷胆碱:
可以改善脑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它能增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促进苏醒,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常作为辅助药物使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均可使用,但对于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谨慎,因为药物最终需要通过肾脏等排泄,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四、控制血压、血糖等相关药物
1.降压药物:
对于脑梗死患者伴有高血压的情况,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降压药物。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如贝那普利等,有研究表明其不仅能控制血压,还可能对脑梗死的预后有一定益处,有助于改善脑循环。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尤其是老年患者,要避免血压降得过低,因为脑梗死患者往往存在脑灌注不足的情况,过低的血压可能进一步加重脑缺血。对于有双侧肾动脉狭窄等禁忌证的患者不能使用ACEI类药物。
2.降糖药物:
如果脑梗死患者伴有糖尿病,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例如二甲双胍,在血糖控制方面有一定作用,且对体重影响较小等。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需要调整二甲双胍的使用剂量,因为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不良反应。而对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需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低血糖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如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