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什么病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发病因机体免疫异常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IgG类温抗体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有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胆红素测定等异常,诊断需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其他溶血性贫血,治疗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要点
自身抗体的产生: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产生能与自身红细胞抗原结合的抗体。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情况下,免疫系统识别错误,将自身红细胞当作外来抗原进行攻击。
红细胞破坏过程:结合了抗体的红细胞会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破坏。在脾脏等器官中,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等方式清除带有抗体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从而引起贫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贫血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可出现,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儿童患者可能生长发育迟缓,因为长期贫血影响了正常的生理代谢和生长过程;女性患者可能因贫血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
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不同年龄患者的黄疸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等因素,黄疸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
肝脾肿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肝脾肿大,这是因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为了清除破坏的红细胞而发生增生。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肝脾肿大可能相对更容易被触及,因为儿童的腹部相对较柔软。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不同年龄的正常血常规参考值不同,儿童的网织红细胞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贫血的程度和红细胞破坏的大致情况。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诊断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表示红细胞表面有自身抗体附着,间接Coombs试验阳性表示血清中有游离的自身抗体。
血清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通过测定血清胆红素可以了解胆红素代谢情况,辅助判断红细胞破坏的程度。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等)进行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因素,儿童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先天性因素等,需要仔细鉴别。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溶血性贫血相鉴别,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多有家族史,红细胞形态有特殊改变等,可通过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不同年龄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耐受性等有所不同,儿童患者使用时需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等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如硫唑嘌呤等。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要充分考虑其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儿童患者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脾切除: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脾是破坏红细胞的重要场所,脾切除后可以减少红细胞的破坏,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综合患者情况考虑。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所以需要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等。同时,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血糖、血压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代谢紊乱等问题。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如果在妊娠期发生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时要权衡治疗对母亲和胎儿的利弊,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