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主要护理措施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与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等)、一般护理(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等)、饮食护理(保证营养均衡、控制基础疾病相关饮食等)、康复护理(早期康复介入、康复训练指导等)、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给予心理支持等),各方面护理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进行针对性实施。
一、病情观察与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脑梗死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脑梗死患者可能因脑部病变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异常;而血压的波动与脑梗死的预后密切相关,需定时测量并记录,一般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测量间隔。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机能减退,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更加细致观察。
2.神经系统症状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嗜睡、昏迷等程度的变化;关注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是否正常;留意肢体运动功能,包括肌力、肌张力等情况的改变。例如,若患者原本偏瘫的肢体肌力有所下降,可能提示病情有进展,需及时报告医生。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要更加注重其与年龄相符的表现,如婴儿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哭闹不安等非典型症状。
二、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若患者有偏瘫,可将患肢处于功能位,如上肢肩部稍抬高,肘关节微屈,腕关节背伸,手指略呈半握拳状;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略屈曲。对于老年患者,长期保持同一体位可能导致压疮,需定时协助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粗暴动作,同时观察皮肤情况,预防压疮发生。儿童脑梗死患者体位护理需考虑其骨骼、肌肉等发育特点,避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2.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对于咳痰无力的患者,可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定期更换吸氧装置,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浓度。老年患者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需加强呼吸道护理。儿童脑梗死患者呼吸道护理要注意吸氧流量的选择,避免高流量吸氧对儿童呼吸道的刺激。
三、饮食护理
1.营养均衡: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应给予糊状或软食,进食时要缓慢,防止呛咳。若患者存在吞咽障碍,可考虑鼻饲饮食,保证营养供给。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减退,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儿童脑梗死患者饮食需注意营养的全面性和适合儿童消化的特点,避免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
2.控制基础疾病相关饮食: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要限制钠盐和糖分的摄入。高血压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6g;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血糖情况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四、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护理。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患肢的关节活动,如屈伸、旋转等,每日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激发儿童的康复积极性。
2.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的康复阶段,逐步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如指导患者进行坐起、站立、行走等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避免过度疲劳。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
五、心理护理
1.关注患者情绪:脑梗死患者常因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通过讲解疾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对疾病的过度担忧和对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恐惧,要更加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儿童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要向家长讲解儿童心理特点,共同给予儿童心理关怀,帮助儿童树立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