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脑梗死是怎么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调控血压)、溶栓治疗(有适应证与禁忌证,常用药物及作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神经保护治疗(药物种类及适用情况)、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时机与个体化内容)和外科治疗(手术适应证及特殊人群情况)。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脑梗死发生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吸氧,保证患者脑部的血氧供应。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需注意防止误吸,必要时可放置鼻胃管以保证营养供应。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加强监测频率。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可能略有不同,但监测原则不变。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其生命体征的维持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进行调整。
2.调控血压:脑梗死急性期血压会发生变化,一般不急于进行降压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压水平、既往血压情况等综合判断。如果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考虑谨慎降压;如果平均动脉压>130mmHg,可给予降压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急性期血压调控需更加谨慎,避免血压骤降影响脑灌注。老年患者血压调节能力较差,更要小心调控血压。
二、溶栓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发病4.5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无禁忌证者应积极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等药物可用于溶栓。对于发病6-8小时内的部分精选患者,也可考虑溶栓,但需要严格评估。
禁忌证: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有活动性内出血;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近期有做过大手术或有创伤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等,需更严格评估禁忌证情况,因为这些人群发生溶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
2.溶栓药物及作用:常用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使堵塞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并发症,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抗血小板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一般在发病后48小时-72小时开始使用。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不同年龄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可能略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有消化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谨慎,因为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需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
四、神经保护治疗
1.药物种类: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脑梗死灶周围的自由基损伤,减轻脑水肿。其他如胞磷胆碱等药物也可用于改善脑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不同药物有其各自的作用机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神经保护药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神经保护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支持治疗等。
五、早期康复治疗
1.康复时机与内容: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可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语言训练针对有语言障碍的患者,帮助其恢复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认知功能训练适用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治疗的强度和内容需个体化制定。例如,老年患者康复时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因为运动可能影响血糖水平。
六、外科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大面积脑梗死伴有严重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有脑疝倾向的患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等外科手术治疗。此外,对于有明确血管病变如大血管闭塞等情况,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等外科干预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脑梗死患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非常严格,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