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值是多少
血糖分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正常范围3.9-6.1mmol/L,≥7.0mmol/L伴相关症状提示糖尿病,6.1-7.0mmol/L属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小于7.8mmol/L,7.8-11.1mmol/L属糖耐量减低,≥11.1mmol/L伴症状可诊断糖尿病,妊娠女性餐后2小时血糖要求小于8.5mmol/L。高血糖有糖尿病相关高血糖(1型糖尿病因胰岛β细胞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2型糖尿病因胰岛素抵抗伴相对不足)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暂时性高血糖(应激状态分泌升糖激素致短时间高血糖,药物影响致血糖升高需监测调整)
血糖分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正常范围3.9-6.1mmol/L,≥7.0mmol/L伴相关症状提示糖尿病,6.1-7.0mmol/L属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小于7.8mmol/L,7.8-11.1mmol/L属糖耐量减低,≥11.1mmol/L伴症状可诊断糖尿病,妊娠女性餐后2小时血糖要求小于8.5mmol/L。高血糖有糖尿病相关高血糖(1型糖尿病因胰岛β细胞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2型糖尿病因胰岛素抵抗伴相对不足)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暂时性高血糖(应激状态分泌升糖激素致短时间高血糖,药物影响致血糖升高需监测调整)
一、血糖的分类及正常范围
(一)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出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血糖调节机制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不过正常空腹血糖也在此区间内。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就高度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则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二)餐后血糖
1.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检测的血糖值。正常范围应小于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减低,也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表现;当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相关症状时,可考虑诊断为糖尿病。对于有妊娠情况的女性,其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更为严格,一般要求小于8.5mmol/L,因为妊娠期间高血糖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增加胎儿畸形、巨大儿等风险。
二、高血糖的不同情况及意义
(一)糖尿病相关高血糖
1.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遭到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从而引起血糖升高。患者通常起病较急,症状明显,除了血糖升高外,还常伴有口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在成年人中更为常见,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增多趋势。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伴有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生活方式因素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其他因素引起的暂时性高血糖
1.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分泌大量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导致血糖短时间升高。这种高血糖通常是暂时性的,当应激状态缓解后,血糖可恢复正常。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疾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血糖也会逐渐回归正常范围。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由于药物抑制了葡萄糖的利用并促进糖原异生,容易出现血糖升高。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使用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时,更要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其对药物引起的血糖变化可能更为敏感,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