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溶栓治疗有哪些禁忌症
脑梗死溶栓治疗有诸多禁忌症,包括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内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史,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史,既往有活动性出血,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的血压异常,怀孕,感染性心内膜炎,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近期接受过肝素治疗且APTT超出正常范围上限,血糖<2.7mmol/L等,这些情况进行溶栓治疗会带来相应严重风险,需严格评估后决定是否溶栓。
1.既往有颅内出血史: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有此类病史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颅内再次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因为既往颅内出血可能导致颅内结构改变、血管等情况异常,溶栓药物会促进血液流动,更容易引发再次出血,从而加重脑损伤等严重后果。对于有颅内出血病史的患者,需严格评估溶栓利弊,一般不建议进行溶栓治疗。
2.近3个月内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重大头颅外伤可能造成颅内组织、血管等损伤,近3个月内发生过卒中的患者,脑部的病理生理状态不稳定,溶栓治疗可能引发新的出血或加重脑部损害。例如,头颅外伤后颅内可能存在未完全修复的损伤灶,溶栓药物的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近3个月内的卒中患者脑部处于相对脆弱且不稳定的状态,溶栓的风险超过可能带来的收益。
3.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史提示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潜在的出血倾向或血管受损情况,溶栓治疗会干扰正常的凝血机制,增加再次出血的风险。比如,近期有胃肠出血,胃肠道黏膜等可能处于修复或脆弱状态,溶栓后血液凝固受到影响,不利于出血部位的愈合,还可能导致出血范围扩大;泌尿系统出血同理,肾脏等部位的血管或组织在出血后溶栓会增加进一步出血的可能性。
4.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史:大型外科手术后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变化,且手术创口需要时间愈合,溶栓治疗会增加创口出血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的风险。例如,大型腹部手术术后,腹腔内的创口等需要凝血机制正常来促进愈合,溶栓药物会破坏凝血平衡,导致出血并发症发生。
5.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史: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进行动脉穿刺后,溶栓治疗会影响局部的凝血情况,导致止血困难,容易引起局部或全身性出血。比如在颈部、腹股沟等动脉穿刺后不久进行溶栓,由于这些部位压迫止血相对困难,溶栓药物会干扰血液凝固过程,使出血风险大大增加。
6.既往有活动性出血:如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等。活动性出血表明患者体内存在持续的出血情况,溶栓治疗会加重出血状况,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此时进行溶栓,会破坏原本已经失衡的凝血状态,导致出血难以控制,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7.血压异常: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过高的血压在溶栓时,会使脑血管的压力进一步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因为溶栓药物会促进血液循环,在血压过高的情况下,脑血管本身承受压力较大,容易因药物作用而发生破裂出血。对于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先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后再考虑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8.怀孕:溶栓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出血等严重问题。怀孕女性的生理状态特殊,需要优先保障胎儿的安全,因此怀孕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禁忌症之一。
9.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内膜存在炎症、赘生物等情况,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赘生物脱落,随血液循环栓塞到其他部位,加重病情。例如赘生物脱落栓塞到脑部血管,会进一步加重脑梗死或引发其他严重的栓塞相关并发症。
10.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等。这类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存在障碍,溶栓治疗会加剧出血问题,导致出血难以止住,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对于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溶栓治疗的风险远远超过可能带来的治疗收益,一般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11.近期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上限):肝素会影响凝血功能,近期使用过肝素且APTT超出正常范围上限,说明患者的凝血状态受到明显干扰,溶栓治疗会大大增加出血风险。此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是否能够进行溶栓,可能需要先监测凝血指标恢复情况等。
12.血糖<2.7mmol/L:低血糖状态下进行溶栓治疗,可能会对脑部组织的能量供应等产生不良影响,而且溶栓本身也可能带来出血等风险,会进一步加重脑部的损害。需要先纠正低血糖状态,使血糖恢复到相对正常范围后再考虑溶栓相关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