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营养不良性贫血
老年人营养不良性贫血是因营养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等致造血原料缺乏引发的贫血,常见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因包括营养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疾病影响;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及特定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补充造血原料;预防需合理饮食、定期体检、治疗慢性疾病,家人要关心照顾老年人,就医时配合医生,关注治疗反应及原发病治疗。
一、老年人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定义及分类
老年人营养不良性贫血是指老年人因营养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等原因导致造血原料缺乏而引起的贫血。常见的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等使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致;巨幼细胞贫血多因维生素B和(或)叶酸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红细胞成熟。
二、老年人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病因
1.营养摄入不足:老年人牙齿咀嚼功能下降、食欲减退等,可导致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尤其是铁、维生素B、叶酸等造血原料摄入不足。例如,一些老年人因经济原因或自身饮食习惯,食物种类单一,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等)摄入过少。
2.吸收障碍: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吸收;同时,肠道黏膜萎缩等也会影响维生素B和叶酸的吸收。例如,老年人常患有慢性胃炎等疾病,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3.慢性疾病影响: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炎症性肠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造血原料的代谢和利用。例如,慢性肾病患者会出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同时影响铁的代谢,导致贫血;慢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存在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以及慢性炎症状态影响造血。
三、老年人营养不良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常见乏力、疲倦、头晕、面色苍白等,这些表现与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缺氧有关。例如,患者会自觉活动后气短、心悸等,长期贫血还可能影响老年人的运动耐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2.特定表现: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伴有异食癖、口角炎、舌炎等;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行走不稳等,这是因为维生素B缺乏影响神经系统髓鞘合成。
四、老年人营养不良性贫血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贫血表现。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巨幼细胞贫血时红细胞呈大细胞性,MCV、MCH升高,MCHC正常。
铁代谢相关检查: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维生素B和叶酸相关检查:巨幼细胞贫血时血清维生素B浓度降低,血清叶酸浓度降低,红细胞叶酸浓度也可降低,同时可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甲基丙二酸升高。
2.其他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胃肠道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的胃肠道疾病等,如胃镜、肠镜等检查。
五、老年人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导致营养不良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胃肠道疾病以改善营养吸收;对于慢性疾病导致的贫血,积极治疗原发病。
2.补充造血原料
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可选择口服铁剂或注射铁剂等。但需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在选择药物时需谨慎。
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和叶酸,一般通过口服补充,对于吸收障碍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注射给药。
六、老年人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
1.合理饮食:老年人应保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叶酸的食物。例如,适当增加红肉、动物肝脏、蛋类、绿叶蔬菜、豆类等食物的摄入。对于牙齿咀嚼功能差的老年人,可将食物加工成细软的形式以便食用。
2.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常规、铁代谢、维生素B和叶酸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贫血并及时干预。
3.治疗慢性疾病:积极治疗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炎症性肠病等,减少其对营养代谢和造血的不良影响。
七、温馨提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面对营养不良性贫血时需要特别关注。家人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督促其合理饮食,帮助其定期进行体检。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老年人的病史、饮食习惯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治疗原发病,以降低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