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注意什么
高血糖管理需从多方面入手,饮食上要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合理搭配蛋白质和脂肪;运动要选合适方式、把握时间和频率;血糖监测要根据情况定频率和方法;药物管理要遵医嘱、了解副作用;并发症预防要严格控糖控压降脂,预防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具体而言,饮食中选低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合理搭配蛋白脂肪;运动选有氧运动、把握餐后运动等;血糖监测分不同稳定程度定频率及方法;药物要遵医嘱、注意副作用;并发症预防要控糖控压降脂并定期检查相关指标等。
一、饮食方面
1.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其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平稳血糖。研究表明,长期摄入低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可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约0.5%-1.0%。对于糖尿病患者,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应根据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调整,一般占总热量的50%-60%。女性患者若体重50kg,轻度活动,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约200-250g;男性患者体重70kg,中度活动,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约250-300g。
2.合理搭配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可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每天摄入量约占总热量的15%-20%。例如,每公斤体重1.0-1.2g的蛋白质摄入量较为合适。脂肪应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10%以下。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高血糖患者,更要严格控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小于300mg。
二、运动方面
1.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高血糖患者的首选,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在5-7天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快走时,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于年龄较大或有骨关节疾病的患者,游泳是较好的运动方式,它对关节的压力小,同时能锻炼心肺功能。
2.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餐后1-2小时,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避免在空腹时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对于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例如,血糖高于13.9mmol/L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酮症酸中毒风险增加。
三、血糖监测方面
1.监测频率: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如正在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的患者,应每天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可监测4-7次。对于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3天,每天监测2-3次。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运动控制血糖稳定后,可每周选1-2天,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
2.监测方法: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采血部位可选择手指等,采血前需清洁皮肤,采血后正确按压止血。同时,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建议每3个月检测一次。对于妊娠高血糖患者,监测频率应更频繁,除了自我监测血糖外,还需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密切关注胎儿发育及自身血糖情况。
四、药物管理方面
1.严格遵医嘱用药:高血糖患者需根据病情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例如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导致低血糖风险。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特别谨慎,应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ml/min时,二甲双胍应禁用。
2.了解药物副作用:患者应了解所服降糖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如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老年高血糖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发生药物副作用,因此用药时更要密切观察,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
五、并发症预防方面
1.预防微血管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是预防微血管并发症的关键。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糖尿病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高血糖时间较长等,应定期检查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肾病迹象并及时干预。
2.预防大血管并发症: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高血糖患者,更要注重综合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等。男性高血糖患者若有吸烟史,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应劝导其戒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