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发病机制涉及造血干细胞受损、免疫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实验室检查见全血细胞减少等;诊断依据1987年标准;治疗包括支持、免疫抑制、促造血及移植;预后凶险,综合治疗后改善,合适移植者预后相对较好。
一、定义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二、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受损:多种因素可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例如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药物(如氯霉素等)、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等)等作用于造血干细胞,使其增殖分化能力下降。
2.免疫异常: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的异常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可攻击造血干细胞,抑制其造血功能。例如,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造血负调控因子,如干扰素-γ等,干扰正常造血。
3.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的造血微环境包括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等,当造血微环境受到破坏时,也会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骨髓基质细胞受损,进而影响造血。
三、临床表现
1.贫血: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这是由于红细胞减少导致携氧能力下降所致。贫血的发生与红细胞生成减少密切相关,因造血干细胞受损,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红细胞生成数量大幅减少。
2.出血: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鼻腔、牙龈易出血,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是参与止血过程的重要成分,血小板数量减少时,止血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3.感染:患者易发生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如肺炎)、泌尿系统等,表现为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症状。感染的发生是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其数量减少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呈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降低,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多低于0.01,且绝对值明显减少。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粒系、红系、巨核系)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等)比例增高。多部位骨髓穿刺显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3.骨髓活检:可见骨髓脂肪化,造血组织减少,造血细胞与脂肪细胞的比例降低。
五、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修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Ⅰ型)的诊断标准为:
1.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感染和(或)出血。
2.血常规: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需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两项: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L;
血小板绝对值<20×10/L。
3.骨髓象:
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骨髓小粒空虚。
六、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
保护措施:对于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L)的患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减少感染的机会。例如将患者安置在层流病房中,保持病房内清洁、无菌环境。
对症治疗:针对贫血,可输注红细胞,以纠正贫血症状,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针对出血,可输注血小板等血液成分,预防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针对感染,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2.免疫抑制治疗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适用于年龄较大、无合适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ALG或ATG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从而减轻免疫异常对造血干细胞的攻击。
环孢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恢复。
3.促造血治疗
雄激素:可刺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同时也有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造血生长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可促进粒细胞、红细胞等的增殖分化,有助于改善血常规指标。
4.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年龄较轻、有合适供者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可能治愈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通过移植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七、预后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凶险,未经治疗的患者预后极差,多数在数月内死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采用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后,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仍有一定的死亡率。而经过合适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如果移植成功,预后相对较好,有可能长期生存并治愈疾病。不同年龄、性别、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患者的预后,例如年轻患者、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成功的概率相对较高;而老年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