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如何制定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可开始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良肢位摆放、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平衡与步行训练(坐位到站位平衡、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进食、穿衣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安全性、坚持性原则
一、康复训练开始时间
一般来说,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更早开始。例如,部分发病后意识清楚、肢体活动障碍不严重的患者,在入院后1-2天就可启动床边的简单康复训练。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根据整体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开始时间,但总体原则是尽早开始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预防并发症。
二、康复训练内容及方法
(一)肢体运动功能训练
1.良肢位摆放
对于仰卧位,应使患者头部垫软枕,双眼平视,患侧肩部垫起,使肩关节前屈约90°,患侧上肢伸展,前臂旋后,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垫起,防止髋关节外旋,患侧下肢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保持膝关节微屈。对于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10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用软枕支撑。对于患侧卧位,头部垫软枕,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大于90°,患侧下肢髋关节微屈,膝关节轻度屈曲,下方用软枕支撑。这种良肢位摆放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对于各年龄段的脑梗死患者都适用,尤其是老年患者更需注意正确的良肢位摆放来维持关节正常位置。
2.被动运动
在患者肢体无法主动运动时,医护人员或家属需为其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外旋;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桡尺侧偏;髋关节的屈伸、内外旋、外展;膝关节的屈伸;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内外翻等。被动运动要缓慢、平稳,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被动运动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关节损伤,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调整活动幅度和力度。
3.主动运动
当患者逐渐有一定主动运动能力时,开始进行主动运动训练。例如,指导患者进行坐位下的肢体抬举运动,先从简单的伸屈手指开始,逐渐过渡到抬手、抬腿等动作。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器具,如弹力带等进行助力运动,随着患者力量的恢复逐渐减少助力。对于年轻患者,可鼓励其积极参与主动运动训练,提高恢复速度;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体能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二)平衡与步行训练
1.平衡训练
从坐位平衡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站位平衡。坐位平衡训练包括一级平衡(不受外力时保持的坐位平衡)、二级平衡(受外力干扰时保持的坐位平衡)、三级平衡(自己动态调整姿势保持的坐位平衡)。可以通过让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睁眼、闭眼)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逐渐增加难度。站位平衡训练包括双脚站立、单脚站立等,可借助平衡板等器具辅助训练。对于有头晕等情况的患者,在平衡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摔倒。
2.步行训练
在患者具备一定平衡能力后开始步行训练。首先进行站立位的重心转移训练,然后进行步行摆臂训练、迈步训练等。可以在平行杠内进行训练,逐步过渡到在扶持下步行、独立步行。对于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步行训练时要注意地面防滑,选择合适的步行辅助器具,如拐杖等,以保证步行安全。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进食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自主进食,从使用勺子、筷子等餐具开始。对于肢体活动障碍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特殊的进食辅助器具,如防抖餐具等。要注意进食的速度和姿势,避免呛咳。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在进食训练前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进食方式,如糊状食物等。
2.穿衣训练
教患者进行穿脱衣服的训练,先从简单的衣物开始,如开衫、松紧带裤子等。对于上肢活动不便的患者,可以使用穿衣辅助工具,如穿衣棒等。要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情况调整穿衣顺序和方法,如先穿患侧后穿健侧等。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个体化原则
每个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肢体功能受损情况、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都不同,因此康复训练方案要个体化制定。例如,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可适当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难度;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度。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康复训练要结合认知训练进行,调整训练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患者的认知水平。
(二)安全性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确保患者安全。对于进行平衡和步行训练的患者,要有专人陪护,防止摔倒受伤。对于使用辅助器具的患者,要确保辅助器具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如拐杖要定期检查稳定性等。对于有心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训练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避免因康复训练导致基础疾病加重。
(三)坚持性
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有坚持的毅力。家属要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监督执行。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家长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与医护人员密切沟通,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保证康复训练的持续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