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检查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细胞化学染色、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等异常,骨髓穿刺可观察骨髓增生等情况及检测Ph染色体等,细胞化学染色辅助鉴别类型,分子生物学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脏器等情况,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其特点。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通常会出现白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可高达(100-300)×10/L,甚至更高。这是因为骨髓中异常的粒细胞大量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升高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血液学特征之一,通过血常规检测可初步发现白细胞数量的明显异常情况。
2.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会明显增高,且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这也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导致粒细胞系过度生成,使得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大幅上升,通过对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相关指标的检测能够发现这一异常改变。
3.血小板:在疾病不同阶段血小板情况有所不同,早期血小板多正常或增多,晚期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等造血组织,影响了巨核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出现异常波动,通过血常规检测血小板指标可以辅助判断病情的发展阶段等情况。
二、骨髓穿刺检查
1.骨髓增生情况:骨髓呈显著增生,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可达(10-50):1,主要是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居多。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占据了骨髓造血空间,使得粒细胞系过度增生,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液进行镜下观察可以明确骨髓的增生状态及粒细胞系的增生情况。
2.原始粒细胞:原始粒细胞一般小于10%,这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的重要点之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较成熟的粒细胞增殖为主,原始粒细胞比例相对较低,通过骨髓穿刺涂片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够准确计数原始粒细胞的比例,从而辅助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90%以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检测到Ph染色体,即t(9;22)(q34;q11),进一步分子生物学检测可发现BCR-ABL融合基因,这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性遗传学改变,通过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到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是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金标准之一。
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1.过氧化物酶(POX)染色:粒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粒细胞POX染色阳性反应程度一般正常或轻度增强,通过POX染色可以帮助鉴别粒细胞的类型及辅助判断白血病的类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粒细胞POX染色表现有其特定特点,与其他类型白血病有所区别。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NAP积分明显降低,甚至为0,而类白血病反应时NAP积分显著升高,通过NAP染色可以辅助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等其他类似疾病,因为不同疾病状态下NAP积分有明显不同的变化规律,NAP染色结果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1.BCR-ABL融合基因定量:通过实时定量PCR等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拷贝数,可用于监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疾病负荷及评估治疗效果。治疗有效时,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会逐渐下降,通过对BCR-ABL融合基因定量检测能够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治疗阶段BCR-ABL融合基因定量结果的变化反映了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对治疗的敏感性等。
2.其他相关分子检测:除了BCR-ABL融合基因外,还可能涉及其他一些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如检测是否存在其他基因突变等情况,虽然不是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必需检查,但对于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指导靶向治疗等有一定意义,不同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改变情况,通过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特征。
五、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脾脏、肝脏等脏器的大小及形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脾脏肿大,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脾脏的厚度、长度等情况,通过超声检查能够直观观察到脾脏等脏器的改变,对于评估病情及判断疾病进展有一定帮助,不同患者脾脏肿大的程度可能不同,超声检查可以准确测量脾脏相关指标。
2.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怀疑有骨髓外浸润等情况时,CT或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髓、淋巴结等部位的情况,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白血病细胞的髓外浸润病灶,对于全面评估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CT或MRI检查能够提供更详细的组织结构图像,对于发现微小的浸润病灶具有优势。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检查时需特别注意骨髓穿刺等操作的耐受性及安全性,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操作方式,减少患儿的痛苦;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情况,在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检查过程的安全;女性患者在进行检查时要考虑月经等生理因素对血常规等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必要时需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复查等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